更新時間:2022-03-03 22:07:57作者:佚名
日前,北京市教委發布2019年中招新政,首次把綜合素質評價納入中考總成績,占30%的權重,引發熱議。
事實上,在其他一些國家和地區,進行綜合評價而不僅僅看考試分數是普遍使用的教育評價方式。中國在過去很長時間內僅僅依據考試分數來選拔人,本身是不完整、不專業的。
在古代,不管是中國還是西方,都依據考試結果對人做判定。但是,在最近的100多年里,教育評價發展變化很快綜合素質評價互評怎么寫,從多個方面去評價學生成為趨勢,用實證依據來評價學生成為趨勢,對學生的評價盡可能以人為本成為趨勢。評價不再只具備篩選學生、評判出學生哪里不合格的功能,其本身是為學生更好地成長發展服務。
這次北京把綜合素質評價納入中考,順應了世界上教育評價發展的大趨勢,與自2010年啟動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整體設計也是一致的。這個決策本身無需質疑,但是在實施過程中,需要謹慎而行。
首先,現有的做法是把所謂的綜合素質評價納入中考考試成績,與世界各國通用的在綜合評價中將學業成績作為參考依據之一不同。這種模式服從了政府主導中高考而非由學校專業團隊招生的體制,順應了總分模式下對學生統一排隊的需要,卻解決不了對學生評價權力過于集中和評價標準過于單一的深層問題。一方面讓綜合素質評價變成了總分模式下的分支,變成另一種成績;另一方面,讓綜合素質評價變為學生比高低的新的領域與工具,難以科學有效評定,從而引發對家庭社會資源少的考生會受到不公平對待的擔憂。其次,怎樣進行綜合素質評價,目前還沒有找到一個成熟的方式。各地政府文件中所表述的“綜合素質評價”成為課堂表現、學習態度或思想品德、學業成績等各方面等級的加總,認為所有孩子都可以用同一個標準進行綜合評價綜合素質評價互評怎么寫,這個假定是經不起推敲的。
中考分數與綜合素質評價相結合的框架是對的,但綜合素質評價到底應包含哪些內容,誰是評價的主體,有沒有大家可以一致比高低的評價標準,這些都需要去探索。特別是要引進專業的方式、專業的力量來解決好這個問題,不能行政部門定了一個框架,就簡單按照這個框架去做。
在此提供一種模式供參考。長期以來,我們提倡特色化高中建設,不同高中學校間有差異,比如有的可能在藝術方面有優勢,有的在數理方面有優勢,有的在技術方面有優勢。各所高中可依據自身優勢,設定自己對學生的判定標準。每名初中學生提供可實證的依據證明自身的獨特特征、能力,初中學校將此信息提供給不同的高中學校,高中學校依據材料做判定,這樣才是個性化的、更加符合以人為本的、更加符合個人成長發展需求的綜合評價。
這一評價模式最關鍵的是要讓不同高中學校有不同的特色,讓高中學校在中招中有一定的權利。學校在自己的特色領域里招生,有權對學生進行評價。如果把對義務教育的統一的基本要求作為行政部門的要求,同時把學生個性化成長發展的部分交由有個性化培養基礎的學校的專業團隊來做評價,或者引入社會的第三方評價,這個分界就很清晰,就能更好地根據每個學生的天性、個性去進行有效的培養,從而培養出多樣化的人才。
總體來看,北京市所做的還只是一個初步的改革,要真正實現中考改革,還有很多事要做。最終的目標是要實現以人為本,讓評價更公平和專業,更有效地服務學生成長發展。
(作者系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