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4-03-01 09:07:40作者:佚名
在職業教育由大到強、發展重心轉向內涵建設和質量提升的關鍵時期,國家啟動“雙高計劃”,重點扶持一批優質職業學校和專業群體牽頭發展和引領職業教育服務國家戰略,融入區域發展,推動產業升級,為建設教育強國、人才強國做出了重要貢獻。 為展示“雙高計劃”在高校建設中的成就和風采,《成都職業教育》特別策劃了專題欄目“雙高對話”系列報道,通過案例展示探討高水平目標、師生對話、校企調研等。在黨中央的指導下,這些“領軍”高職院校如何找到自己的發展定位,不斷深化改革,加強內涵建設,制定特色標準,并實現高質量發展。
2021年,在第七屆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成都職業技術學院“大國工匠造小米霧機”項目榮獲四川省職業院校中該項目首個國家金獎。 。
2022年,在第八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成都職業技術學院參賽項目“龍鷹九天——應急通信裝備研發的忠實衛士”以優異的成績繼續榮獲職業教育獎田徑創意組金獎團體第一名的成績。
2023年,在第十屆青團中國青少年創新創業大賽中,成都職業技術學院項目“九日抱月”榮獲科技專項賽道創業組全國金獎。 。
成都職業技術學院連續兩年在教育部主辦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大賽中榮獲四川職業院校全國金獎。 雙創成績單不斷刷新。 學校項目團隊也被譽為雙創領域的“鐵軍”。 這背后,離不開一群播下種子、澆灌夢想、賦能成長的“王牌導師”。 他們是由成都職業技術學院成都創業學院院長張麗娟帶領的6名全職員工和200名基地創業導師團隊。
十年來,每一個雙創獎的背后,他們都付出了怎樣的努力? 我們來聽聽創業大賽板塊負責人鄭英松如何講述這個團隊的精彩故事。
“很多人只看到學生上臺領獎時的榮耀,卻很少有人知道,這些光環的背后,是年輕學子全力追夢的故事。” 擁有十年雙創經驗的鄭迎松老師坦言,這份工作的熱愛大部分來自于一批批有想法、有動力的學生。
2006年,他來到成都職業技術學院成都職業學校,擔任軟件學院輔導員,一干就是六年。 重復的工作日有時會很無聊,但他對接觸學生的創業工作非常感興趣。 于是在2013年創業學院成立之際,他自主報名并通過面試,成為了創業學院的專職教師,主要負責學校的創業大賽板塊。 在這里,他每天都干勁十足,熬夜陪學生修改計劃。 暑假期間,他和同學大同鋪住在公園里。 各個項目組傳來好消息,讓他越忙越熱情。
擔任兩個國家級競賽金牌項目的主教練。 回憶起陪同學生創業團隊備戰的場景,鄭老師開場:“同學們非常努力,他們的參賽項目不僅僅是一個想法,而是要考慮到項目在實際中的落地實施。”后期,所以在參加比賽之前,需要現場考察和體驗,也需要各種專業資源,我們在幕后做的就是全程跟進,對接各種優質資源系列,最大限度地為他們提供所需的一切幫助。”
李金龍是“龍鷹九天——應急通信裝備研發的忠實守護者”項目組主要負責人。 2020年,他退伍回到成都職業技術學院計算機網絡專業。 學校隨處可見的創新創業海報和熙熙攘攘的創業街引起了他的注意。 李金龍說:“創業英雄廊里學長們的創新創業故事一直激勵著我,創新創業的種子也在那里。” 它在我心里悄然發芽。”
回憶起應急衛星通信設備體積大、對星慢、軍事搶險救災時通信不穩定等缺點,李金龍想結合自己的專業知識,制作一款體積小、重量輕、速度快的應急通信設備。衛星對準,信號穩定。 這個想法得到了很多退伍軍人的同學的認可和支持,他開始了衛星便攜站的研究。
但是,個人的力量還是太有限了。 在學校的創新課程中,他結識了很多有想法的學長,也得到了創業學院老師的進一步支持。 他們在導師鄭迎松的帶領下,組建了正式的農用噴霧機創新創業團隊,并成功入駐成都創業學院孵化園。 就這樣,李金龍一方面負責霧機團隊的無人機信號調試和數據采集,另一方面他和戰友們繼續研究衛星便攜站的核心部件——集成收發器和變頻模塊。
“他們需要現場體驗,所以我們會幫助聯系相關的相關企業和實驗基地。他們的研究需要專家支持成都職業學校,所以我們會跨越全國邀請權威專家回到學校提供幫助和指導。”
確實,為了幫助學生項目組解決關鍵問題,學院特意邀請了電影《哪吒》執行導演孟凡卓來學院指導他們進行“穿戴式動作捕捉系統”項目的設計。 這是鄭英松和他的團隊伙伴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2022年4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龍盈科技團隊的智能移動衛星便攜站上線。 與傳統便攜站相比,不僅體積縮小了一半,而且可以實現移動通信,功耗也降低了一半。 中國電信永川分公司、中國安能集團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試用該產品后都得到了良好的反饋。 當年,該項目還榮獲全國大眾創業、創業大賽金獎。
這樣的故事太多了……這里每年孵化企業30多家,吸引員工300多人,平均每年啟動省級創新計劃項目150多個,位居高職第一。省內院校。 一。
張希琪同學榮獲青少年創作大賽全國金獎并代表團隊簽約
代表姜海明團隊在第五屆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中國創業創新大賽全國賽中獲得銀牌、四川省一等獎。
鄭英松熱情地與我們分享他與學生一起奮斗的日子的同時,手頭的工作卻絲毫沒有停止。 短短二十分鐘的時間,他就提到了幾位學生團隊的領導。 為了確認項目產品能夠在各方面達到最優性能,有同學聯系到他,讓他趕緊給省外的廠家打電話去現場體驗。 “當時我就問他,你確定嗎? 一個人去那里。 會很辛苦的。”結果,同學們告訴他:“去做吧,不難。”他為同學們的熱情所感動,也為他們的成長感到高興和自豪。
經過十年的雙創工作經歷,鄭英松也發現了一個共性,那就是:經歷過雙創的同學,社交能力得到了提升,認識世界、看待問題、解決問題的視野更加開闊。問題。 在成都職業技術學院,大眾創業教育是一種素質教育。
“創業學院是我校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主要著力點,學校給予了最大限度的人力、物力、財力支持,希望能真正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與全校人才培養結合起來。”
2014年,創業學院正式成立,為校內二級學院。 成都職業技術學院也成為四川省為數不多的設立全日制二級學院全面負責學校雙創工作的高職院校之一。 基地7名工作人員中,2名教師負責雙創教育,其他教師共同負責創業競賽和項目孵化。 各自分工明確,學院雙創工作有序推進。
九層平臺從疲憊的泥土開始。 創業學院強調教學與實踐相結合。 為了讓大眾創業教育的土壤更加肥沃,羅小同、張思勛兩位老師主要負責創業教育工作。 所有一年級學生均須參加40學時的“創新創業課程”,重點培養其創新創業意識; 為大二學生開設專業綜合課程。 兩位老師將共同探討與學校各專業專業課程相結合的專業綜合課程,重點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方法; 為初三學生開設企業定制項目創業小班,注重實踐創業。 此外,“成都創業學院”還針對社會青年、創業教師和入駐學生企業實施“菜單式”項目式小班授課和創業素質培養。
張思訓老師指導學生課程時遇到的問題
羅曉彤老師為學生答疑解惑
大眾創業教育的兩位老師也被鄭迎松老師稱為創業學院的“排頭兵”。 帶著這兩位老師,多次與學校各專業部門溝通,開發系統課程,為學校大眾創業、創業培育沃土。 后續的雙創大賽和項目孵化不會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目前,學校圍繞服務區域經濟持續推進創新創業全周期教學模式,總結凝結了“全覆蓋、層次分明、菜單式”的教學體系,形成了可復制、可推廣的大眾創業創新教育教學模式。
有了土壤,就必須有養分。 在導師方面,創業學院特別注重企業導師的引進,要求入駐企業每年至少配備兩名創業導師,全年提供不少于40學時的創業教育。 他們還整合省內外創業導師、孵化器管理者、創業名師等人力資源,為成都各園區、創業中心等平臺打造“創業師資庫”。 如今,創業學院已組建了一支校企結合的專業師資隊伍。 校內擁有專職創新創業教學資格證書的教師125余人,擔任創業導師的專業教師76人,校外創業導師200人。
近年來,創業學院在教育部“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省級比賽中榮獲金獎2枚、銀獎2枚、銅牌12枚、金牌41枚,位居全國第一。連續兩年承辦高等職業教育省。 四川省“互聯網+”大賽職業教育田徑賽連續五年榮獲四川省“互聯網+”大賽優秀組織獎。 “創青春”、“挑戰杯”、“中國大學生服務外包”等創新創業大賽共獲省級以上獎項90項。 涌現出不少創業典范,包括教育部“青春應該是什么樣子”大學生模范人物張書玉、鐘磊,中國自強之星何敏等。
張書玉,典型的創業學生
在學院“雙高”建設背景下,學校還將創新創業教育列為學校“十三五”和“十四五”重點任務,深入推進創新創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教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緊密結合,持續推進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對全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具有引領區域性和輻射影響力。
在創業學院龐大的團隊中,老師們沒有寒暑假,但他們卻非常享受。 甚至每年8月份,鄭英松都會為家人報名深度旅行,而他則和隊里的其他老師一樣住在辦公室里。 “因為8月份是我們最忙碌的時候,也是學生各個項目最關鍵的時候,我們導師不敢松懈,每個項目不僅是學生們的夢想,也是我們所有人的努力。”
星光不辜負行人,時光不辜負追夢人。 我們也期待著一批有激情、有能力、經驗豐富的雙創導師和一批富有創造力的年輕人,在這片鼓勵雙創的熱土上勇敢追夢。 他們將在新的起點上繼續努力,繼續書寫更多的故事。 這是多么輝煌的一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