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1-08-03 16:58:08作者:admin2
德育是維系國家、社會和諧發展的精神力量,也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內容,任何個人與社會都不能忽視道德建設的重要性。自改革開放以來,雖然在經濟建設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國民道德素質滑坡的現象卻越來越明顯,并且道德失范的情況正逐漸由成年人向低齡人蔓延,長此以往必將造成國民素質的整體下降,使社會道德面臨嚴重沖擊。因此,德育教育必須從“娃娃”抓起,在小學教育階段重視德育教育,讓孩子在成長發育的黃金時期烙印社會道德力量,幫助他們形成最基本的善惡、美丑判斷標準,最終提高其理性認知與整體素養。
一、小學德育教育的主要原則
小學德育教育與中高等教育階段的德育教育不同,它更傾向于引導學生對善惡美丑的表層判斷,而非對社會現象的深層次理性思考,可以說它是一種感性的思想導向。因此,要在小學教育階段開展行之有效的德育工作,我們也必須按照一定的原則規律方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從實際出發,貼近學生的生活
小學生在思想上、心智上發育并不成熟,其知識面有限并且對事物的判斷大都以自我感受為中心,以感性思想引導個體行為,其對世界的認知是通過在生活中所面對和經歷的人與事物而行成的,對善惡的判斷無關其道德,而僅僅只是兒童心理認知的基本外在表現之一。知識的傳授可以通過理論學習而獲得,但道德品質的學習卻離不開社會生活的規范,真正的德育教育必須在社會生活中進行,因而對小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也必須源于其生活。以社會生活為出發點所構建的德育教育課堂,也是理論聯系實際、知識回歸實踐本質的新課程改革的必要要求。
2.堅持社會、家庭與學校教育相結合的原則
德育教育并不能一蹴而就,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伴隨個人經歷的過程,堅持單方面或者短時間的德育教育,并不能真正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反而會起到相反的效用。在兒童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對其精神世界影響最大的是家庭和學校,而隨著兒童逐步踏入社會,社會因素對其價值觀的影響也逐步提升。父母家人的人格因素、職業因素、家庭關系因素,學校教師的人格魅力、言傳身教、學生間的關系,受社會大思潮侵襲等都深刻地影響著孩子思想品德的形成。在實施德育教育的過程中,我們應該認識到德育教育必須堅持學校、社會、家庭各方協調一致的原則,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
3.堅持開放式教育模式
德育教育不是一層不變的,它應該與社會主流價值觀保持步調一致,教師不能僅僅只是教會學生怎樣去判斷事物的對錯善惡,還需要使學生懂得去思考,根據現象去將自己置身于情境之中親身體會,而不是以旁觀者去觀察,類似于“你在面對這個情景時會如何做?”的教學形式應當成為小學德育教育的主流。因此,小學德育教育必須堅持開放式的教育教學模式,無論是知識傳授形式還是評價體系,都應當通過學生的“參與”與“實踐”來作為教學的基石和標準。
二、開展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徑
對小學生開德育教育我們可以考慮從理論知識教育、班集體教育、德育氛圍創建這三個層面上來組織,以全方位地促進的德育思想對學生的浸染。
首先,要結合課堂教學理論知識,對學生進行理論滲透。(1)結合思想品德教育教材以及社會熱門實例對學生進行理論教育,用文字來烙印道德標語。課堂教學是德育教育最主要的陣地,教師要充分利用有限的課堂時間充實理論教育,并開展有關行為習慣、思想品質的討論活動;(2)在課堂教學中融入學生生活,通過社會實例,并結合自身進行比較,在討論與自我教育中了解其他學生的想法,是否做得比比人好,在比較中發掘德育潛能,逐步產生自我道德意識;(3)轉換評價形式與標準,做到自我評價與外物評價相結合。教師要教學學生對自己進行評價(自省),因而教師要及時肯定學生做的好的言行舉止,積極贊美誠實、好問、友愛、助人、文明、禮貌、守紀、愛惜公物等的道德習慣,以此來引導學生獲得心理體驗并調整自己的道德行為。
其次,要通過班集體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引導。班集體對學生的思想行為影響十分巨大,教師應抓住班集體建設這個關鍵點來實施德育教育。(1)通過班級文化建設,逐步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班集體榮譽感能夠使學生形成合力,激勵全班學生向目標奮進,教師要積極支持和鼓勵學生參與班集體活動,為學生設立奮斗目標,從而培養學生的班集體榮譽感;(2)通過班委干部和少先隊組織對學生開展而對于教育。
最后,創建德育教育氛圍,幫助學生適應德育教育思想。教師在開展德育教育時,為了讓學生盡快進入角色,就需要改善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建立平等、互信、包容的師生互動關系。同時,教師要以身作則,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來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做出符合社會文明風范的行為。另外,教師要充分與學生家庭溝通,通過教育期待來表達對學生的關心,使師生在情感上保持一致,為德育教育創建有利的氛圍。
三、小結
加強小學生德育教育,培養良好的品德習慣,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實現是任重而道遠的,只要我們持之以恒對小學生做深入、細致且耐心的工作。德育教育應當通過深入淺出的道德的、科學的、生活的啟蒙教育,教給學生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方法,培養他們積極的生活態度和實際生存能力,為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打下基礎。從培養學生道德入手,無私地奉獻愛心,組織好各項活動和交往,寓思想品德教育于活動之中,從小處著手,把德育教育貫穿于學生的一日活動之中,一定能將今天的小學生培養成為明天跨世紀的建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