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4-05-29 08:25:36作者:佚名
親愛的朋友們,來星騰的發展離不開熱心家長們的大力支持和無私幫助,從我們起步的第一天到如今的成長,我們通過來星騰平臺結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素質較高的家長,他們有著相似的教育理念,有著教育的力量,熱衷于通過科學的方法推動教學的有效性,并用自己的育兒經驗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兒童外語教育的真諦,讓我們能夠將這些凝聚眾多家長的心血、愛心和智慧更好地融入到我們的教學和研究中。
今天我們有幸分享了一篇關于一位家長育兒經驗的文章。Coco作為一名忙碌的醫學博士,利用自己留學的經歷,在語言學和認知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并運用到女兒的教育實踐中,取得了不錯的效果。我非常認同她的觀點,也符合我們萊星騰一再強調的自然語言習得。語言是一種類似于本能的技能,無論是母語還是外語,想要學好,都應該以一種輕松的方式自然地掌握。而這種自然習得的最佳方式,自然是從孩子幼兒期開始大量的聽力輸入。聽力是語言學習的核心和生命線,它不是萬能的,但絕對是一個起點和最好的切入點....
圖1 人類語言習得的關鍵期
文本:
《關于聽覺輸入在兒童第二外語發展中作用的思考——記錄我女兒的英語習得過程》
雖然時間段略有差異,但每一個健康的孩子都能在母語環境中不知不覺地掌握自己的語言,這就是語言習得。在發展心理學和發展生物學中,有一個關鍵期假說(CPH)的理論,認為在生命的最初幾年語言發展很容易,但在那之后,掌握一門語言就變得困難且無效[1]。對于母語來說,這個關鍵期被定義為從出生到12歲的時期(圖1)。習得關鍵期理論也被延伸到第二語言習得,只不過這個時間窗口相較于母語從12歲延長到了青少年時期,但效果最好的仍然是在七歲之前[2]。上述理論只是泛泛而談,也有人成年后才開始學習外語,但能說一口非常地道的母語。
本文中的“習得”一詞并非有意玄奧。英語習得和學習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雖然我不是語言學家,但經過查閱文獻和親身經歷,我只對我女兒的英語使用“習得”,而對我和我妻子,我們總是說“學習”和“練習”。英語是第二外語。當孩子還處于語言敏感期時,他們可以通過聽力刺激和語言沉浸自然地學習。成年人即使比孩子更懂得學習方法,更有自覺性,仍然需要通過課堂、俱樂部和視頻刻意、刻苦地學習和練習。
從效果上看,學習需要付出更多努力,但所達到的水平只能無限接近習得的水平。“童年是語言時期,這是毫無疑問的。孩子越小,學習語言的能力就越強;學習語言對他來說就像玩耍一樣容易。但對于人類來說,這種天賦只有一次。”——路易斯·托馬斯,《細胞的告白》。換句話說,成年人也可以學習英語,但過程要枯燥和痛苦得多,效果也不如孩子好。
下面,我就以我和我的女兒為例,講講英語關鍵期習得以及后天英語學習的過程。
1. 我的英語水平
到了我這個年紀,雖然眼睛能識別更多的文字,但是耳朵和嘴巴卻不能,我可以自己寫專業學術論文,發表論文,但是不能很好的和別人交流,甚至感覺和別人交流之后,別人會覺得我智商有問題。如果你們知道我從中學到博士研究生都上過英語課,在日常工作中盡力閱讀外文文獻和書籍,在業界能寫出幾篇被稱為SCI的論文,積極聯系外籍病人(我有些同事不愿意見外籍病人),我靠著努力活了下來。如果你們知道我在2014年研究生英語考試中考了85分(好像是我們學校第一還是第二),你們一定覺得我在開玩笑。報澳洲TAFFE之前有一個考試,當考試老師知道我是醫生,上了這么多年的英語課后,直言不諱地告訴我,不需要來上課,需要盡快熟悉澳洲的生活,才能自由交流。 是的,他不信。可是我能怎么辦呢?這句話并不能給我一點信心,因為我不會用,不會說,甚至連打電話都不知道怎么開始。有一次我打電話到別的辦公室找同事,直接問:“Peter在嗎?”雖然同事們都很友善,但我就是想打自己一巴掌。就算我背了那么多單詞,看的時候、放進文章的時候都認識,但是耳朵和嘴巴都沒有認識,就以為我不認識那些單詞。這就是成年人掌握應用的過程和效果。當然,如果我能在國外呆很多年,應該也能掌握。雖然,我在英語課上見過不少學了五年以上的移民,英語說得非常差勁。說了這么多,我只想難過地說一句:隨著年齡的增長,掌握一門外語是很難的!
2. 我女兒的英語學習過程
看看我的女兒Coco(6.3歲),明顯比我和老公輕松快樂多了,到現在7個月了,特別是這個月,一回到家就無意識的說英語,甚至晚上睡覺的時候也會說英語。
女兒之前一點英語基礎都沒有,剛來幾個月的時候,她會時不時地問我們:xx這個單詞用英語怎么說?50%的時候,她會說:“媽媽也不知道,我們一起查吧。”然后我就會按照音標很清晰很慢地讀給她聽。有一天,我老公說:“你們注意到了嗎? 我可以聽出哪些詞是她跟我們學的。”在她口中,那些生硬、緩慢、飽滿的發音都是跟我們學的,那些連貫而自然的單詞,都是從動畫片或者同學錄里浸淫而來的。通過這件事,我意識到標準發音對嬰幼兒語言有多么重要。就在前幾天,我姐姐來找我征求意見,給八歲的小侄子選外教,如果選一個菲律賓什么的老師,費用可以是北美的一半。確實現在養孩子成本太高,家長期望值很高,鋼琴、象棋、書法、繪畫、自然歷史甚至編程,都要孩子樣樣精通,很多在這里都只是孩子的技能。但我覺得,英語,如果你覺得足夠重要,就盡量給孩子找標準的語言資源。語言習得有一個窗口期,年齡越小,耳朵辨別聲音的能力越強,辨別得越準確,說出來的詞就越地道。 我女兒兩三歲的時候,奶奶每年要照顧她三個月,她很快就能說一口陜西話,讓我感覺很親切很地道。對于我們這一代出生在普通家庭的人來說,如果能用中式英語(我最尊敬的老師就是用中式英語走遍世界的)順利交流就好了。但在國家強大、網絡資源發達的今天,讓孩子跟著印度人或者菲律賓人老師學英語故弄玄虛英語的英文,似乎不太合適。聲音刺激經過耳朵英語作文網,傳到大腦,大腦經過處理后,發出指令,用個體自己的語言去表達。“家鄉口音沒變,頭發卻白了”,孩子老了,還會用菲律賓英語跟外國人交流嗎?有人問:“你好,你小時候移民菲律賓了嗎?”,會讓人忙著解釋,實在沒必要??,還是說我們的中式英語好。
3. 在缺乏外語環境下,使用音頻和音頻聽覺刺激的效果明顯
她五歲半開始學英語,看動畫片《小豬佩奇》。那時候她聽不懂,一直吵著要看《小熊樂園》。我著急,就威逼利誘地陪她看了兩三集,并適當解釋劇情。后來做飯的時候,我斷斷續續地和她分享一些劇情。其實我覺得很一般,只是用一種幼稚的方式和她分享故事。一月份左右,樂園里所有兒童游樂設施,都自然而然地用英語說出來。剛開始蕩秋千的時候,她說“Hurray”之類的語氣詞,后來是“媽媽,推我,拜托,再高點,再高點,或者夠了”,聽起來很像佩奇。當然,屋子里滿是她嘴里發出的小豬咕嚕聲和恐龍喬治的聲音。我最討厭她模仿恐龍的聲音了。但她模仿成功了。看到這些,她畫畫、講故事都變得容易多了。 她總是用故事開頭:從前,人物經常是龍,恐龍等。牙齒掉落后,她會小心翼翼地把乳牙洗干凈放在枕頭下。我假裝不知道問她發生了什么,她就給我講了牙仙的故事。可以感覺到她在澳洲的前半生,三分之一的英語聽力和基本表達都來自于這部動畫片。
最近覺得小豬佩奇對她來說太熟悉了,就換了另一部《本和霍利的小王國》。換完之后,我陪她看了一集,這部動畫片也吸引到了她,難度差不多。我覺得及時換的好處有:1、主題換了之后,可以擴充相關的詞匯表達。雖然我不認同語言學習的重點是掌握一定數量的單詞,但是這種詞匯的擴充是在好玩的前提下自然習得的,也會被孩子自然而然地運用起來;2、避免審美疲勞,保持持續的興趣,在玩或享受的狀態下接觸語言才是最神奇的學習方式。就在我寫到這里的時候,她從旁邊的操場跑過來,看到這篇文章里有幾個英文單詞和她的名字,問我在寫什么。我反問她,她說:“你寫我玩是因為里面有佩奇”(她還沒上一年級故弄玄虛英語的英文,對中英文還是一竅不通)。
音樂和歌曲是孩子聽力輸入的另一種有趣資源。我把音樂放在第二位,因為我認為對于語言學習來說,音樂所攜帶的信息量是有限的,但卻是不可或缺的。聽英文歌是維持興趣、培養樂感、語感、自信等多方面的方法。我從最簡單的開始,那些被其他孩子嘲笑為兒歌的歌。我會更在意聽音樂。例如圣誕節、復活節等,我會搜索關鍵詞Christmas和kid song,找到一系列歌曲。同時,還會專門為她搜索動畫片里的歌曲和歌詞。例如,她有一段時間癡迷于《瘋狂動物城》,每天在家唱《I wanna try everything》。但她聽不懂其中的意思(對于這么大的孩子,對歌曲和言語的理解完全不同)。我盡力幫她翻譯歌詞的大概意思(一兩遍就夠了)。 后來這首歌也幫助她糾正了很多偏見,以前她很固執,不愿意嘗試什么,后來我告訴她小兔子怎么做的,她才會同意去嘗試。其他大部分的兒歌,因為都很簡單,基本不需要花時間去找歌詞。
4. 最后一句話:興趣第一
無論用什么資源,一定是孩子能大致聽懂、喜歡,再用這種方式讓孩子了解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后續的收獲一定不只是語言的提升。我聽過一個媽媽說,她在家里給孩子玩英語,聽不懂也沒關系,就是訓練一下耳朵。就算孩子在大人的壓力下參與,我相信效果也會很差。作為家長,就是要引導孩子去接觸自己感興趣的東西,然后讓他們享受這些東西,不要管孩子學了多少單詞。這種沉浸帶來的是一整句話或者一個場景的表達。
參考
1. Siegler, Robert (2006)。《兒童如何發展》、《探索兒童發展學生媒體工具包》和《科學美國人》讀者,以配合《兒童如何發展》。紐約:Worth Publishers。ISBN 0-7167-6113-0。
2. Johnson, Jacqueline S;Newport, Elissa L (1989-01-01)。“第二語言學習的關鍵時期效應:成熟狀態對英語作為第二語言習得的影響”。認知心理學。21(1): 60–99。doi:10.1016/0010-0285(89)90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