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4-06-16 08:28:50作者:佚名
1992年,陳定昌院士(左一)與黃偉祿院士(左三)、模型總指揮徐乃明(左二)、王尚虎(右一)在試驗基地討論問題。圖片來源: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
中新社北京10月30日電 題:導彈專家陳定昌:胸懷國家、敢為人先的戰略科學家
作者 郭超凱
“搞科學就是要不斷創新。”這是陳定昌常說的一句話。他是中國防空導彈和制導雷達技術專家,也是精確制導領域的主要奠基人和開拓者。
9月7日,研制我國第一臺激光雷達的導彈專家陳定昌院士逝世。在他為國鑄“劍”的55年科研生涯中,推動了重大科技領域從零到一、再到多的不斷跨越英語作文網,突破了第一代防空導彈面臨的U2飛機干擾難題和第二代防空導彈制導系統及體系總體設計,攻克了第三代防空導彈關鍵技術,揭開了防空裝備體系化發展的新篇章。
奉獻航天、心系國家
“小時候就聽父親和戰友們說,有一個地方叫射擊場導彈專家陳定昌院士去世,是我向往已久的。終于有一天我得知,有一群隱藏身份的人叫航天員,航天員干翻天覆地事情的地方就叫射擊場。終于有一天,我有幸成為他們中的一員。”在日前舉行的“陳定昌院士英靈追悼會”上,中國航天科工集團黨組成員、副總經理陳國英作為家屬代表發言,回憶父親光輝的一生。
陳定昌在辦公室。圖片來源:中國航天科工集團
如今,在父親陳定昌潛移默化的影響下,陳國英也投身到了航天事業中。
一生獻身航天事業的陳定昌,出生在中國飽受外敵侵略的年代。1963年,陳定昌以5分的畢業成績從清華大學無線電工程系畢業后,被分配到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工作。從此,他便與航天結緣,開啟了追尋航天夢想的波瀾壯闊的征程,為國筑起航天之盾。
1980年,陳定昌主持了我國毫米波精確制導技術最早應用實踐——“紅箭10號”遠程反集束坦克導彈的自主研制。
面對困難,陳定昌沒有猶豫,主動提出研發指導思想,組織全國5所高校、十余家工廠開展基礎配套研究,在毫米波器件、元器件、系統原理試驗設備3個方面同步開展協同攻關,進行了15次系統試驗,取得60余項成果,其中10余項填補了國內空白,奠定了基礎,確立了我國精確制導技術的發展道路和研究方向。
前瞻性的頂層規劃
“如果20年前走錯了路,20年后就不會有結果。”
作為我國精確制導領域的主要奠基者和開拓者,陳定昌為推動和帶動精確制導技術的跨越式發展付出了艱辛的努力。早在30年前,陳定昌就在航天國防領域率先提出“設計武器裝備就是設計未來戰爭”,并為新時期我軍國防裝備描繪了宏偉藍圖。
20世紀80年代,某一前沿領域的可行性開始顯現,但國際上多數專家對此仍持否定態度。陳定昌帶領團隊不斷取得突破,用嚴謹的科學論證說服了各級領導,加速了我國在此領域的突破,使中國少走了20年的彎路,為某一領域的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二院研制第二代防空導彈的同時,以陳定昌為代表的一些專家高瞻遠矚地提出了第三代防空導彈的設想,這一設想得到了任新民、梁思禮、陳懷金等人的大力支持。第三代系統的成功將使中國成為繼美俄之后世界上第三個有能力獨立研制同等級別導彈的國家導彈專家陳定昌院士去世,標志著中國導彈研制和試驗能力已步入世界先進國家行列。
但陳定昌并不滿足于此,在研制第三代的同時,他還把目光投向了第四代,始終站在時代前沿,大膽創新,一生推動我國空天防御體系能力建設,取得了許多令世界矚目的重大科技成果,為我國國防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
老馬仍在馬廄里傳遞火炬
“人才培養刻不容緩”陳定昌對年輕人成長寄予厚望,他先后培養了23名國家重點型號總設計師、副總設計師以及一大批技術骨干,帶領和推動了30多個單位相關專業發展,有力支撐了我國現代化武器裝備建設。
晚年的陳定昌依然精神抖擻,目光睿智,腰板挺直。雖然年紀漸長,身體有病痛,但當別人都安享晚年時,他依然整天不知疲倦地工作。他把工作重心從前線指揮逐漸轉移到未來發展戰略研究、領軍人才培養上,幫助國家謀劃航天國防的未來發展。
“陳院士八十多歲了,仍然堅持自己算、自己畫圖、自己寫文章,字字珠璣、認真修改,為國防建設獻計獻策。”陳鼎昌的學生程龍回憶道。
陳定昌一生曾三次獲得最高科學技術獎,即便如此,老人依然認為,低調、不張揚、少說多做、做無名英雄,是航天人的特質。
他是國防戰線上的無名英雄,他的名字不為大眾所知,但他永遠是中國科技星河中一顆耀眼的明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