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4-09-28 20:53:24作者:佚名
陳嘉庚先生創辦集美學校110周年暨集美美村命名100周年紀念活動將于本月拉開帷幕,包括校慶大會、集美校友聯誼大會、嘉庚集美村命名四大活動。記論壇.嘉庚先生一生資助或創辦學校100多所。自1913年集美小學創辦以來,集美已從一個小漁村發展成為全國知名的文教機構。即日起,本報與集美區委宣傳部聯合推出系列報道,追蹤集美教育發展,聚焦集美區委、區政府打造教育強區的舉措。
文/本報記者 陳依依 通訊員 林志杰 圖/資料圖
■集美小學校園。
■集美小學第一棟樓。
集美中學道南樓、南訓樓
【開始】
創辦集美第一所新小學
“填塘建校”奠定教育發展基礎
1913年,陳嘉庚回國后決定創辦一所新小學。他臨時借用集美社大宗祠、方教宗祠和“高邑”(大祠堂對面)作為校舍,出資整修祠堂,并開始聘請校長和教師。
當時學校創辦時,師資極其匱乏。同安縣(當時集美屬同安縣管轄)的教師中,師范畢業的只有四人。最終,陳嘉庚花重金聘請了洪少勛、洪英祥、陳士衡、李朝東、吳玉蓮、郭鳳祥等人為師。洪紹勛出任校長,招收第一批學生135名,集美小學正式成立。
1913年春(校史記載為“1月27日”),集美小學開學。第一聲??下課鈴聲在偏遠的漁村敲響,為集美學校的發展奠定了第一塊基石。后來,陳嘉庚又花2000元買下了“宅前村西”的一個大魚塘(海岱),占地數十畝,改造成一座小島。他還斥資近萬元修建了集美小學第一棟校舍。 1913年9月,新校舍啟用,這是校史中記載的“填塘建校”。
【開創性】
挨家挨戶勸婦女讀書,是婦女解放和婦女運動的先驅。
上世紀初,女孩上學的情況極為罕見。當時集美社的女孩沒有讀書的機會,她們要承擔大量的家務、照顧弟弟妹妹。為了讓女童享有受教育的權利,陳嘉庚委派弟弟譚敬賢于1916年10月返回集美創辦女子小學,并籌建師范學校、中學。
集美女子小學的設立,是集美學校成立之初的創舉。陳敬賢和妻子王碧蓮深入各家各戶東南亞幼兒稀缺區超清,動員、勸說家長送女兒上學。陳嘉庚還決定給每個女孩每月2元的補貼,鼓勵她們讀書。
1917年2月,集美女子小學借用“湘西書房”作為校舍(今集美大社路113號)正式開學,招收女生60人。時任集美小學校長的洪英祥兼任校長,并聘請了四名女教師。隨后,蔡明玉、馮樹清、高樹靜、陳彥翔等被聘為專任教師。
“女禁”開放后,這股風潮逐漸流行,影響深遠,學生人數日益增多。為了進一步打破重男輕女的封建思想束縛,陳嘉庚后來在集美學校設立了女子師范部,招收了第一批女子師范培訓班和預科班的學生100人。 1921年2月,集美學校女子師范部成立,轄女子小學。同年,集美學校上中樓落成,作為女子師范部和女子小學的校舍。
1927年2月,女子師范學校停辦,改為女子初中;同年9月,增設集美幼兒師范學校,為婦女創造更多的上學機會。 1930年9月,女子初中增設鄉村師范課程。陳嘉庚創辦的廈門大學也堅持為女生提供平等的教育機會,成為中國首批招收女生的七所大學之一。
集美女子小學、女子師范學校的建立東南亞幼兒稀缺區超清,開創了婦女解放和婦女運動的先河,改變了無數婦女的生活。
【發展】
從幼兒園到職業學校,我們投資學校,形成完整的教育體系。
陳嘉庚在海外經商,目睹了當時中國教育的落后。他曾感嘆“教育弱,工業不興,民生日漸衰”。 “教育是立國之本網校頭條,興辦學校是人民天職”。他把教育放在關系國家興衰的重要位置,決定創辦學校。他在創辦廈門大學時也多次表示:“我久游東南亞,心系祖國,久心報國”。
自1913年創辦集美小學以來,陳嘉庚在兄長譚景賢的協助下,先后開辦了幼兒園、男女師范學校、集美中學和漁業、航海、商業、農牧等中等職業學校。林業,先后建成電燈工廠,為學校服務。 、水塔、游樂場、禮堂、圖書館、科學館、體育館、醫院、鐘樓、美術館、教育推廣部等相關設施。
1921年,學校定名為“集美學校”,分師范部、中學部、小學部、幼兒園。新設女子師范部,附屬女子小學。還設立校長辦公室、內政部、會計部、文書部。它還對圖書館、醫院和儲蓄銀行擁有管轄權。
集美學校規模宏大,設備齊全。師生不僅來自包括港澳在內的全國各地,還來自東南亞各地。陳嘉庚辛勤工作,為學校投入大量資金。經過十余年的艱難發展,集美學校逐步形成了從幼兒園到高中、職校、男校、女校的較為完整的教育體系。
【姓名】
請愿集美永久和平村,故名“集美美村”
20年代初,軍閥混戰,嚴重擾亂教學秩序,危及師生生命。據陳嘉庚從新加坡發來的信函稱,集美學校派人向南北軍政當局呼吁將集美定為“永久和平村”。請愿書得到了軍政當局和名人的支持。
1923年10月20日,孫中山大元帥大本營獲批,大本營內務部責令閩粵總督及陸軍總司令對集美給予特別保護學校。留言中寫道:“應該對學校給予特殊保護,如果發生戰爭,學校不被打擾,不讓學校被遺棄,學生們永遠享受和平的好處。”
回顧歷史,“集美學校”之名源于集美學校,并因戰爭年代而得名。 “永久和平”的概念是“效仿世界各國承認瑞士為永久的局外中立國”,并延伸至“集美是中國的永久和平村”、“任何種類的軍隊不得駐扎”。駐守村莊或入侵村莊。”發生戰爭時,任何一方不得將集美作為戰場。如有違,萬軍皆攻。”將集美定為永久和平學校村的倡議和請愿,得到了當時軍政當局、大學、新聞界和社會名流的支持。學村將載入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