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1-05-30 23:58:12作者:admin2
站在學生的角度來思考問題(評課記錄整理)如水
老師們:
早上好。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些劉老師的公開課《染色體變異》。因為昨天晚上臨時指定評課,所以沒有帶微機,沒法做課件。但是按照學習金字塔的理論。如果單純的“聽”,24小時后的效率是5%,但是如果“看和聽”同時進行,效率可以提高到10%,所以希望大家拿出會議材料,找到劉老師的教學案例,我們一起看著案例來討論這節課。
如果我們看一堂課做了什么,首先要看課下做了什么?劉老師在課下讓學生根據市學案“基礎知識梳理”,復習了本節的基礎知識,通過批改了解到“學生只在少數幾個空的填寫中有問題,基礎知識的記憶比較好”。那么在課上主要就處理相關的典型題目。所以這節課的第一個優點就是“課上與課下的復習內容相互呼應,互為補充”。
第二個優點是:教學環節完整,課堂結構合理,內容全面,對教材內容的挖掘到位。3、考點的分析細致準確全面。4、講練結合,題目有針對性,訓練到位。每個知識點后面的對應訓練與考點的契合度高。5.前后知識聯系密切,注重知識體系的構建。6、圖文結合學習染色體變異,直觀形象,易于學生理解。染色體組的題型總結科學有效。說到,第6點,我們一起來做個試驗。(我打開劉老師的課件,找到染色體變異的圖片)我們看到這個圖片,我再說一遍第6優點,大家一起來感覺有圖片看著再聽,和我們剛才沒有看圖片,在理解和記憶上是否更加深刻。(重復“6.圖文結合學習染色體變異,直觀形象,易于學生理解。”然后停頓,等著大家的體驗)這些有優點說明劉老師對教材的把握和挖掘準確深刻到位,對高考的認識細致明確,教學基本功很扎實。
昨天與劉老師交流的時候,我說“說到建議,我們換個方式進行。我問幾個問題,你根據我的問題和老師們交上來的建議,能不能自己重新再梳理一遍教學,自己提出改進措施。你在備課的時候有沒有想過,學生在這部分哪些是會的,哪些是不會的?怎么知道他們會不會?如何檢測?針對每個具體考點,學生具體的誤區在哪里?他們錯誤的思路與正確思路在哪個點上出現了分歧?舉個例子,老師們認為你的課堂容量有點偏大,這些知識點的所有內容學生都不會嗎?我們能不能提前對這些知識點檢測一下,怎么檢測?你感覺哪個知識點處理的有點不順利,想想學生為什么不順?然后我們一起來重新把教學過程修改一下。”劉老師很厲害,她明白了我的意思之后,很快梳理了一下思路,重新修改了她的教學過程。我們一起看看她的修改以及修改的理由。(我在微機上打開劉老師的學案,針對具體內容,邊展示便說明)
1、在預習檢測(原先都是判斷題),針對課上的每個知識點增加一些題目。通過這些題目的提前批閱,可以了解學生對這些知識點的掌握情況,然后調整教學內容。
2、由染色體變異“圖文結合”效果好的原理,我們可改變“先出高考題,后總結考點”的形式。在出示高考題的時候就在課件上,即時出現對應的具體考察點,這樣可以讓學生更深刻感受考點和高考形式的聯系。此外染色體組的判斷,學生對圖像題型好理解,但是對基因型判斷的比較疑惑,我們可以把圖形的題目標上基因,這樣基因型就和染色體圖形結合起來,學生就好理解了。(在畫圖上即時畫出效果圖,展示給老師們看)
3、染色體缺失的問題,思維和量比較大,要多留出點時間給學生思考。
4、育種的問題,感覺分析的不透徹。學生在回答單倍體育種的時候,有點遲疑,應該是那個圖比較復雜,學生需要多點時間來看明白。要想讓學生明確怎么區分多倍體育種和單倍體,最好能提取出他們最關鍵的區別詞“花藥離題培養”,所以可以加一個環節:讓學生自己試著總結提取這個關鍵點。不過區分多倍體育種和單倍體育種,對學生來說不是難點,也可以刪去這個環節,直接把下面的那個育種題目提上來做例題,這樣就有時間透徹分析這個問題。
說到這里,我想不需要提什么建議,劉老師改變了思路之后,已經很好的完善了自己的教學。我們來聽課或者評課,重點都不是整節課,而是這節課背后隱含的教學思想、方法或者理念。如果我們在教學中能拋開老師的身份,完全一學生的心態去準備教學,應該能想出更多更好的方法。
我們站在學生的角度來進行一輪復習的話,通常會是這樣的程序。(展示畫圖中臨時畫出的流程圖)
首先我們要知道學生會需要學習什么,這個可以根據考試說明、課標教材來確定。然后判斷學生對這些知識會不會。不會的我們需要找他們思維的誤區,然后學習,最好我們還要再檢測他們是否會了。然后進入下了循環。
其中老師們的困難在2個地方:1如何判斷會不會。一些老師會根據自己的經驗來判斷,這是可以的,但是這樣的判斷往往會使老師自己感覺很模糊,不敢確定“真的會了嗎?”,所以表現為“不放心”,總是要“全面的再重復”。要對自己的判斷有信心,最好的方法就是要有個明確的檢測方法和標準。只有有了明確的檢測結果,老師才會對學生的會與不會有準確的判斷。用什么方法來檢測,這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提問、默寫。畫圖還是做題,根據不同的學生和內容我們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
第二個困難在了解學生具體知識點的誤區。應該來說,老師們對自己的學生很了解,但是我們的一些錯因分析讓學生不知所措,比如“識圖能力不強、不理解、不能靈活運用”等等,這些歸因使學生不知道如何具體改正。我們尋找誤區要具體到某些知識點,某些解題思路的具體環節,才能讓學生知道如何具體的、可操作的改變。我們要能用學生的思維方式來想問題,才能具體找到他們的思維誤區。下面我們現場做個試驗,大家體驗一下,對于某些問題,學生的學習困難的感覺。請大家用一分鐘的時間努力記住以下符號“asdf7ghjk”(打出符號,靜等一分鐘,然后刪除了符號)老師們先來回憶一個問題:我剛才說的劉老師的第一個優點是什么?(我停頓了一下,有些老師開始翻筆記了)其實我不想讓大家回答這個問題,我就是想打斷一下大家的記憶思路。我用了半分鐘來大亂大家的記憶思路,現在請大家試著默寫剛才的那串符號。看看大家有多少能寫出來?(200多人,只有十個人左右舉手了)大家可以看出來,能寫出來的人寥寥無幾。為什么?因為這串數字對大家來說是無意義的,記憶起來很困難。這下大家能理解“高一的學生為什么總是記不住氨基酸的通式”嗎?和我們剛才的這個符號一樣,氨基酸的通式里也是8個字母和1個數字。一些老師總是想不明白,為什么這么簡單的通式,學生一遍遍記不住呢?因為學生高一沒有學習有機化學,羧基羥基對他們來說沒有任何意義,所以,在他們看來氨基酸的通式就是一連串的毫無意義的符號,記憶起來很困難。那么怎么幫助他們記憶呢?我們可以請教剛才舉手記住的老師,哪位老師能說一下你是怎么記住這個符號的?(一個年輕的老師說“它是鍵盤上字母的順序”)這位老師使用的方法叫做“聯想記憶法”,當這些符號和生活中熟悉的東西聯系起來的時候,就有了意義,就能記住了。等到高二,學生們學了有機化學,你不用教,他們就會氨基酸的通式了。我們這些熟悉生物知識的老師和初學的學生對一個問題的認識和感覺是很不一樣的。我們只有能設身處地的體會學生的學習心理,才能真的找準他們思維的誤區,做到針對性的指導。
這些只是細節的例子,教學的問題很多,而且會在教學中不斷的產生。但是只要我們能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我們的課堂不需要什么模式,也可能是變化多端,但是不論怎么變,都是適合學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