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奴隸社會的典章制度,奴隸社會及封建社會的道德規范。作為典章制度,它是奴隸社會政治制度的體現,是維護宗法與等級制度的上層建筑以及與之相適應的人與人交往中的禮" />
更新時間:2021-06-07 02:32:09作者:admin2
禮:
中國奴隸社會的典章制度,奴隸社會及封建社會的道德規范。作為典章制度,它是奴隸社會政治制度的體現,是維護宗法與等級制度的上層建筑以及與之相適應的人與人交往中的禮節儀式。作為道德規范,它是奴隸主貴族及封建地主階級一切行為的準則。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禮、殷禮、周禮 。夏、殷、周三代之禮,因革相沿,到周公時代的周禮,已比較完善。作為觀念形態的禮,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是同“仁”分不開的??鬃诱f:“人而不仁,如禮何禮儀之邦是什么意思?”他主張“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的德治 , 打破了“ 禮不下庶人 ”的限制。到了戰國時期,隨著封建制度的形成,奴隸社會的禮已逐漸廢除 。孟子把仁 、義 、禮 、智作為基本的道德規范,禮為“辭讓之心”,成為人的德行之一。荀子比孟子更為重視禮,他著有《禮論》,論證了“禮”的起源和社會作用。他認為禮使社會上每個人在貴賤、長幼、貧富等封建等級制中都有恰當的地位。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禮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道德規范和生活準則,對中華民族精神素質的修養起了重要作用;同時,隨著社會的變革和發展,特別是在封建社會的后期,它越來越成為束縛人們思想、行為的繩索,影響了社會歷史的進步和發展。
《儀禮》:
中國古代記載典禮儀節的書 。簡稱《禮》 ,以稱《禮經》、《土禮》。商、周統治者有名目繁多的典禮,儒生掌握的各種儀節單,經不斷排練補充,整齊厘訂,成為職業手冊。但傳到漢代只剩了17篇,包括冠、婚、喪祭、朝聘、鄉射 5 項黃禮儀節 ,作為 專 供 士大夫階層施行的 士禮 ,稱作《禮經》,為五經之一。漢宣帝時 ,以戴德、戴圣 、慶普3家所傳習的《禮經》立于學官,當時屬今文經。不久在魯境又出現《禮古經》。除有17篇外,多逸禮篇,但未傳下。今文經傳至西漢末 ,有戴德、戴圣 、劉向3個篇次不同的本子。漢末鄭玄用劉向之本作注,并記明今古文之異同。今只有此本傳下,該書至晉代始稱《儀禮》。唐賈公彥撰《儀禮疏》,南宋時與鄭注合刊為《儀禮注疏》。歷宋、元、明,續有不少研究著作。清代研究者以胡培翬《儀禮正義》為世所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