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06-18 10:26:16作者:佚名
在6月1日至27日期間,北京市教育委員會與前線雜志社共同策劃并推出了“北京高校服務新時代首都發展特別報道”活動。其中,6月12日的報道主題集中在了北京科技職業大學。
北京科技職業大學堅守職業教育特色,其專業設置與北京市的高精尖產業需求緊密對接。該校通過校企合作與地方協同發展,成功打造了支持首都高精尖產業進步的“五條發展路徑”。因此,學校享有“工匠搖籃”的美譽,并為首都培養了眾多高素質技術人才,成為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職業教育榜樣。
學校用于學生崗位實踐和執照培訓的飛機
2024年全國兩會首次將“低空經濟”納入政府工作報告。作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北京,將低空經濟定位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動力之一。《北京市促進低空經濟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4-2027年)》中明確提出,旨在培育一個千億規模的產業集群,重點關注通用航空、無人機、航空物流等領域的產業發展。首都航空產業對每年新增2000名技術人才的需求十分緊迫,北京科技職業大學(簡稱“北職大”)航空工程學院緊抓“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三位一體的協同創新,打造了“學歷教育、執照培訓、企業實踐”相結合的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在3年的培養過程中,共輸送了500多名高素質技術骨干,就業對口率超過80%,從而成為首都航空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人才庫”和“技術發源地”。張啟鴻書記強調,職業教育的重要性體現在它能為城市的進步貢獻“即戰力”——學生畢業后能迅速上崗四川聯合經濟學校,技術的應用則能迅速轉化為實際能力。
從“校企合作”到“產教共生”,重構人才培養邏輯
飛機維修專業訂單班學生正在進行民航維修執照實戰考核
面對職業教育傳統培養標準與產業需求脫節的難題四川聯合經濟學校,學校和企業之間的協作已不再局限于“設立實習基地”的初級階段,而是演變成了“共同培養人才、共享資源、協同研究成果”的緊密聯盟。
全真課堂體驗:波音737機型在毫米級細節上的實際操作。位于北職大航空維修實訓基地,這里擁有波音737客機、多尼爾328飛機以及32個仿真訓練室,共同構成了一個“全真化”的學習環境。自大一新生入學開始,學生們便在導師的指導下,參與了對真實飛機的拆卸、檢查與維護等實際操作。張翼,2023級的學生,在首次進行起落架的拆裝時,企業導師強調誤差需嚴格限制在0.5毫米以下。這種對細節的極致追求,讓他對“飛行安全無小事”的理念有了更為深刻的體會。
學院與企業攜手打造了“雙主體”的管理委員會,企業全面介入了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在課程設計、實訓標準以及考核認證等方面,都嚴格參照民航維修行業的標準執行。航空工程學院院長肖瑩表示:“學生們所使用的工具擺放、維修記錄的格式,以及安全警示標識的設置,都完全模仿了企業的生產環境,以此保障學生能夠實現‘零適應期’直接上崗。”
數據證實:北職大在訂單培養方面取得了85%的成果。在過去三年里,該學院通過訂單培養的畢業生中,有高達85%加入了首都航空產業鏈。以2022屆畢業生王澤成為例,他現在擔任大興機場波音機隊起落架檢修工作。他回憶道:“在學校期間,我拆裝了上百次起落架,企業導師對‘毫米級精度’的嚴格要求,使我能夠在第一天上崗時獨立承擔起職責。”
張啟鴻書記在考察航空工程學院的過程中指出,職業教育的發展活力源于其與產業需求的同步發展。我們必須以更嚴格的要求推動產教結合,確保學生在實際環境中能夠真正掌握實用技術,并鍛煉出過硬的技能。
從“技術應用”到“行業賦能”,鍛造新質生產力引擎
智能化實訓系統下的航空工程教學場景
隨著低空經濟成為首都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新動力,學校及時洞察到無人機巡檢等領域的嶄新需求,致力于航空維修智能化的創新發展,進而促使“北京智造”向航空高端服務領域拓展延伸。
AI與5G技術的結合,成功攻克了行業中的關鍵難題。在維修車間,由北職大師生共同研發的飛機智能檢測設備正高效運轉。該設備運用AI圖像識別技術,顯著提高了故障檢測的效率達40%,已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并在業界得到廣泛應用。研發團隊成員、學生劉潤澤表示:“為了對算法進行調試,我們連續兩周在機庫中努力工作,企業甚至不惜提供未對外公開的故障數據庫,這份信任遠超一般的校企合作。”
“組織化科研”助力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學校將企業的實際需求轉化為科研課題,近三年來,共完成了8項橫向課題,并獲得了數十項專利,技術成果的應用使得企業每年平均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超過百萬。進入2024年,為了填補低空經濟領域無人機維修人才的短缺,學校與企業攜手合作,共同開發了培訓課程,并引入了5G通信和智能傳感技術,首批學員已受到臨空經濟區重點企業的青睞。“職業教育的發展必須與科技革命保持同步。”王偉校長強調,學校正在積極促進從依賴經驗向依賴數據的轉變,這一變革是新生產力發展的核心要素。
從“技能輸送”到“生態共建”,書寫職教“首都答卷”
在學校設立的民航科普教育場所,一場獨特的“航空開放日”活動正在進行中:小學生們頭戴VR眼鏡,親身體驗無人機巡檢的過程;中學生們在波音737模擬駕駛艙中,嘗試模擬起飛和降落;而家長們則聚集在“低空經濟人才需求”的展板前,認真地觀摩學習。這一幕,正是學校為服務首都發展貢獻力量的生動體現。
科普先鋒站致力于播撒“航空強國”的種子。位于北職大的實訓基地內,設有“航空夢想實驗室”,這里定期接待一群群好奇的小訪客。在這些中小學生們中,六年級的張佳寧同學尤為興奮貝語網校,她通過VR模擬飛行和無人機拆裝等互動項目,親身體驗到了航空的無限魅力。她激動地表示:“我以前從未想過擰螺絲也能對飛行安全起到重要作用,我將來一定要成為一名‘飛機醫生’!”
人才儲備庫:打造一個貫穿整個周期的培訓體系。作為北京市唯一一家擁有民用航空器維修執照培訓資格的高等職業院校,該校已經建立了涵蓋學歷教育、技能培訓和資質認證的全方位培養網絡。近三年的時間里,我們為企業舉辦了“新型學徒制”培訓,累計達到8.6萬學時;眾多技術骨干在此實現了從“傳統技工”向“智能維修工程師”的轉變;同時,我們還與行業協會共同制定了《航空維修人才能力標準》,并推動了京津冀地區維修資質的相互認可。
張啟鴻書記強調,我們將在未來加快構建與未來產業趨勢相契合、能滿足新興生產力需求的職業本科教育專業體系,并致力于迅速打造與首都高端產業發展、超大城市運營管理以及高品質民生需求相匹配的創新平臺。王偉校長在課堂上對學生們說,職業教育的核心價值在于它能夠成為推動城市進步的強大動力。這一理念在學院的實踐中不斷得到深化,隨著一批批學生手握民航維修執照步入職場,無人機巡檢系統在大興機場上空繪制出優雅的曲線,北職大正運用三教統籌的“鑰匙”,開拓了職業教育服務于首都發展的新領域。
肖瑩、劉志軍、趙艷、陳楠、李瑋、孫浩(均來自北京科技職業大學)共同執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