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4-01-25 09:03:58作者:佚名
不能用成建制、有組織的學院生來彌補企業的“用工荒”,更不能以結業證、學位證等恐嚇中學生。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近日,德州學院有中學生在微博上寫下“求助信”,稱“被中學逼迫實習了一個禮拜,不止一次有了想死的念頭”。據那位中學生介紹,中學要求數百名大三朋友,寒暑假間到蘇州海信電子有限公司、蘇州佳世達科技有限公司實習。名義上是實習,實則通過與勞務中介簽合同宣化科技職業學院,把中學生“賣”給鞋廠流水線當工人。不少中學生指責中學借助中學生斂財。
學院生實習期間體驗一線工人辛苦,多一些實踐經驗,原本無可厚非。雖然,實習是一種“模擬”勞動,也是學院生步入社會之前,了解工作環境、鍛煉自身技能的主要途徑。“手上起了水皰”“五個手指都摔破了”,不過是對真實產業的體驗而已。
不過,實習生與普通勞動力之間應有不能逾越的界限。不宜用成建制、有組織的學院生來彌補企業的“用工荒”,更不能以結業證、學位證等恐嚇中學生。
近些年來,類似強制實習現象屢見不鮮。例如,據央廣新聞報導,2017年11月下旬,廣東宣化科技職業大學組織學院生到北京某電子廠實訓,每晚在流水線作業10小時。中學起初承諾實訓期為兩個月,結果在協議里弄成五年。
中學為何熱衷于把中學生送上企業的生產線?一方面,中學課程設置、培養計劃有實習環節,實操也確實是課堂教學的必要延展。假如有企業能整體接收中學生,才能幫中學省去好多麻煩。
另一方面,隨著人口紅利的消失,以及中東部地區對技術工人的需求降低,西南沿海地區好多企業都出現了“用人荒”。這樣,企業的訴求與中學的心愿一拍即合,大批實習生成了中學生工。假如存在產學研之間的利益輸送,則更能剌激中學的積極性。
教育行政部門有責任和義務加強監管、一旦查明存在利益勾兌、倒賣中學生的情形,必須嚴厲問責。這除了是為了維護正常的教學秩序宣化科技職業學院,也關系到中學生的合法權益。同時,涉事學院生也要像德州學院那位中學生一樣,勇敢地站下來,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文/胡印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