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08-12 17:56:58作者:佚名
維基百科同樣對道路交通進行了解釋:路上的交通,涉及單個或多個道路參與者,涵蓋行人、使用動物拉動的車輛、機動車、軌道交通、公共汽車以及其他各類運輸設備,這些參與者都在公共道路上活動,其目的是為了完成一段旅程。道路上的交通包含多種使用者,有行人,馱載或被驅趕的牲畜,各式車輛,有軌電車,公共汽車以及其他運輸工具,它們單獨或結伴使用公共通道,目的是為了出行。
從上文可以明白,交通并非人為規劃而成,而是指路上各類通行者的互動往來,正是因為存在交通活動,我們才要規劃道路和設置相關設施,加以管理,使其得以順暢運行。
“設計”這個術語,大概源自英文Traffic Engineering,該詞通常譯為“交通工程設計”或簡稱為“交通工程”。Engineering這個部分,一般翻譯成“工程設計”。在《韋氏大字典》中,對Engineering的解釋如下:
韋氏大字典對engineering的釋義,中文含義如下:起初,這詞是指操控引擎的技術,后來,它表示運用數學及系統方法,去創造具備實用功能的復雜構造,這種活動可稱為工程建構,例如規劃軟件的抽象工作(軟件工程建構)。
所以,“交通設計”實際是指“交通工程的設計”,英文對應的是traffic engineering而非traffic design。由于單獨提及“交通”,僅能進行組織與調控,無法實施設計。有關有組織的交通,有控制的交通,以及無控制的交通這類表述,在英語國家已有普遍認同。
交通設計這個說法在英語中并不常見,假如它并非指代設計工作,而是涉及交通的調控,那么英文通常會說traffic control;倘若是指交通管理的范疇,一般會采用road operational management,也就是道路運行管理這種表述。
靜態交通=泊車?
在一場關于道路交通治理的研討會上,梁康之先生低聲詢問我,究竟是指什么稱作“靜態交通”?這個表述用中文和英文理解起來都十分費解。
國內部分享有盛譽的高等學府設有靜態交通研究機構,部分地區也存在靜態交通聯誼組織,其英文名稱是“STATIC TRANSPORTATION”,也有時寫作“Static Traffic”。這種譯法,明顯是依據中文的構詞方式。
中文的百度百科里,靜態交通這個詞條說明是:靜態交通包括公共交通工具為乘客提供停靠服務的行為,也包括貨運車輛為了裝卸貨物而停駐的行為,還包括小汽車和自行車等在出行過程中臨時停靠的行為,這些行為合起來構成了靜態交通的整體概念。雖然這些停車的目的各不相同,停留的時間也有長有短,但它們都是動態交通發展到后續階段的體現。此外,各種停車場也是靜態交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英語國家的交通管理領域,漢語的“停車”存在兩種情形,一種是英語的STOP,指在紅綠燈處、停止標志前、有行人橫穿車頭時貝語網校,必須執行的“停”動作,這屬于道路使用權規則,是駕駛車輛和行人行走過程中的“停”;另一種是Parking,為與路權停車區別,可譯作“泊車”,泊車時長不一,但泊車意圖并非為路權讓行,而是運輸任務的達成。
其實,所謂的“靜態交通”就是指“停車”。先前提到,“交通”注重的是來去情形和道路利用動作,這與停車的情形有所不同。
將“靜態”與“交通”組合,看似合理,但在英文語境里,parking一詞已足夠明確,無人會使用static transportation來指代停車行為。究其原因,“靜態交通”這一表述無法清晰界定,究竟是針對道路使用權而停放的車輛,還是為完成運輸目的而停靠的車輛。那么,中文中創造“靜態交通”這一概念,究竟有何實際意義呢?
城市大腦
近些年,“城市大腦”一詞隨著網絡公司進入城市交通監管行業而聲名鵲起。對于能夠獨立思考的人類大腦,科研人員至今大約僅能理解其運作機制的大約十分之一,因此,由人類編程和軟件構建的“城市大腦”,最多不過能加快信息的匯集效率。
根據統計,網絡公司依然高度依賴手機信號信息,此類信息的局限性十分顯著。在交通建設方面,所需要的行人信息與非機動車信息,收集不僅數量不足,而且精確度不高,而交通建設要求的是精確到車道層面的車流信息。倘若缺乏車道運行狀況的信息,就無法制定出有效的措施來調整交叉口的通行效率,也無法提升道路的安全性能。
梁康之先生表示buses是什么意思,美國目前依然通過人工方法收集每個路口的車道資料,這種方式是美國交通工程領域公認的、最為確鑿的數據獲取途徑。
現階段城市中央系統,還無法判定是否需要收集道路信息來實施交通管理,這一點,就足以反映“城市中央系統”這個稱謂的精確性了。
封閉還是開放
最后,再舉一個忽視詞匯含義而可能導致致命問題的例子。
我國交通行業在內部會議中討論道路時,常常以道路是否封閉來劃分道路類別,一種屬于完全隔離的道路,另一種則是可以通行的道路。
人們通常所說的“全封閉式道路”指的是高速公路的形態,這種道路兩側設有圍欄阻隔,甚至路基外側還加裝了鐵絲網,車輛進出需要經由收費站,后來城市道路也廣泛采用圍欄來限制行人車輛通行。概括而言,人們普遍將道路兩側設置隔離設施定義為“全封閉式道路”,而未設置隔離設施的道路則被視為“開放式道路”。
在英文語境里,close section指的是一種排水措施,它通過路緣石將道路兩側封閉起來,用以收集雨水并導入邊溝,這種做法并不涉及護欄對行人的阻隔;而open section則表示沒有采用這種路緣石封閉方式來排水的路段。有路緣石的部分屬于封閉式路段,沒有路緣石且依靠地勢高低直接將水排離路面的部分則是開放式路段。
英文里的開放式路段,其道路旁邊沒有設置路緣石。
英語里的封閉區間,道路旁邊設有路緣石和排水渠,用來匯集水,然后再將水排走。
日子久了,意思上的出入很容易造成道路建設和交通控制方面的誤解。要是只把“封閉式道路”看作是擋住路外的干擾物,就會忽略高速公路也需要排水,需要在路邊留出容錯地帶。實際上buses是什么意思,封閉了路旁的路緣石,當初的主要作用就是幫助排水。
談及排水問題,無論是封閉式道路還是開放式道路,主要都采用橫向排水方式,這種設計不僅能讓水流快速排走,還能防止路面在車輛行駛方向上出現積水,避免輪胎因此打滑而失去抓地力,同時這種排水方式對排水系統的建設和管理也更為便利。
然而審視實際中的道路,部分城市的高架道路缺乏排水功能,每逢驟雨便形似江河;另有一些道路,微不足道的降雨也會造成路面存水。
在由欄桿分段阻隔的路段上,突破車流的車輛常被路旁的防護設施刺破或掀翻,此類事故頻發,根源在于對專業術語的隨意認知和持續忽視。
生產效率大幅提升是件好事,不同見解相互激蕩也是件好事,人們熱衷于運用文字表達同樣值得提倡,只是當從事學術研究和追求新穎時,對于構建基礎理論應當保持審慎。先去鉆研權威著作和探究本源,仔細斟酌每個行業術語的準確含義,才是更主動和高效的治學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