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07-12 20:43:57作者:佚名
高考填報志愿,家有“奇才”該往何校去?
6月26日,南昌大學發布了一份關于2025年選拔頂尖創新人才實驗班的招生通知,此消息迅速引起了廣泛關注。
該校計劃于本年度增設九個旨在培養頂尖創新人才的實驗班,這些班級將包括人文社會科學、理科基礎學科、新興工科、新興文科以及新興醫科等多個專業領域,并預計將選拔304名學生加入這些班級學習。
南昌大學在探索如何為“非典型人才”搭建成長路徑上提供了方案:該校采用“個性化培養、小班授課、國際視野,導師指導、學分管理、書院制度”的教育理念,旨在為那些具備創新潛能的“天才、另類人才、特立獨行的人才”提供優越的成長條件。
從招生選拔環節,到培養模式的確立,再到評價體系的構建……這一系列人才培養模式的全面創新,助力實驗班這方“試驗田”早日結出創新的豐碩成果。
為“非常之才”開非常之路
實驗班不是重點班,而是一塊創新苗圃。
那么,哪些“非常之才”能進實驗班?
記者觀察到,南昌大學所公布的招生通知中,目前僅對“全才”選拔的標準進行了具體說明:江西省高考物理科目排名前6000名、歷史科目排名前1500名的考生可免于筆試;高考成績需達到各省份設定的最低分數線;在高中時期,若在全國中學生五大學科競賽(全國聯賽)中榮獲省級二等獎及以上獎項……具備上述條件中的任何一項,均可申請報名。
王小磊,南昌大學際鑾書院的院長兼博士生導師,指出設立實驗班能夠為那些具有創新潛能的“天才、另類人才、非常規人才”打造一個有利于他們脫穎而出的優質成長空間。
王小磊表示,我們熱切期待那些在某一學科表現出色,或在各類競賽中屢獲殊榮的學生,這類學生將有資格免除筆試,被認定為‘專才’,并直接進入面試階段。
在他看來,依照人才成長的普遍規律,義務教育和高中階段更重視知識的廣度,而在現實生活中,也難以出現眾多所謂的“全才”。過分追求個人的全面性,實則可能對后續的培養與成長產生不利影響。
記者觀察到,南昌大學這次實驗班的選拔方式與以往有所區別。以往是學生入學后再進行報名,從報名開始到選拔結束,整個過程需要40多天。而今年,學生可以在開學前便通過線上報名系統進行報名,整個流程的時間被縮短至大約15天,顯著簡化了報名選拔的程序。
眾多學子眼中,實驗班級的吸引力主要源于其優秀的師資力量,這能夠迎合眾多考生及家長對于未來升學深造的期望,然而,并非所有學生都適合就讀實驗班。
王小磊強調,考生在申請之前需全面思考。首先,實驗班的選拔過程與常規的考試形式截然不同,考生需以理性的態度去認識這一點;其次,實驗班在考察學習能力、學術熱情和特長方面有著更高的標準,考生應當充分考慮自己的興趣和潛能,做出恰當的選擇。
從“學分銀行”到“科研戰場”
培育非凡之才,需遵循非凡之法則。對于這些獨具特色的“奇才”、“偏才”以及“怪才”的培養,我們必須打破常規,重新構建教育模式。
為此,南昌大學實驗班充分利用學校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優勢,致力于探索學科間的交叉合作、教育科研的深度融合、學生個性化成長以及協同培養人才的模式,旨在培育出一批既追求理想、勇于開拓新領域、敢于攻克難關、又能攀登學術高峰的具有跨界創新能力的頂尖人才。
王小磊直言,實驗班的培養模式與過去的高等教育方法有所區別,不再單純依賴“學分”和“績點”的評定,更強調思維能力的培養和創新精神的激發,充分體現了對學生個性和特長的極大尊重。
他認為,數字時代的到來使得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不再局限于課堂與書本,他們可以根據個人興趣,在某些領域展現出與眾不同的見解、思維方式、邏輯能力以及實踐技能。
在同一層面上,過分糾結于分數的細微差異,其實并無太多實質意義。王小磊認為,實驗班的學生理應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創新性地解決社會、生產、經濟等現實需求問題的實踐中。
若學生展現出卓越的成就或顯著的科研潛力,有望在較短的時間內取得國際或國家級的重要成果,則各實驗班的指導教授將依據學生的具體表現,靈活提出推薦名單;在評估過程中南昌大學錄取分數線,將對學生的科研能力和專業素養進行評分,并將此評分作為衡量實驗班學生優秀程度的重要參考之一。
簡而言之,過去我們關注的是學生的成績,而如今我們更注重他們的特長貝語網校,推崇并珍視學生的天賦,鼓勵他們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入到自己熱衷的領域。
據悉,南昌大學的實驗班級同樣配備了淘汰與滾動機制,即便是在普通班級中表現優異的學生,也有機會晉升至實驗班學習。
這種靈活的“進出自由”機制,既有效避免了標簽化的傾向,又成功維持了實驗班級的競技動力。
人才鏈與創新鏈的精準耦合
南昌大學設立了多種實驗班,旨在全面培育各個學科領域的杰出人才,促使創新之火在紅色土地上愈發熾熱旺盛。
王小磊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南昌大學錄取分數線,該校設立的這個理工類基礎學科尖子生培養實驗班,是江西省首個嘗試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試驗區。今年,該實驗班正式將名稱變更為“黃克智理工基礎學科實驗班”。
黃克智院士,南昌之子,更是南昌大學理工基礎實驗班的奠基人鄭泉水院士的恩師。以黃克智院士之名冠名該實驗班,不僅是對力學巨匠的崇高敬意,更是承載著傳承其志向、在理工基礎學科,尤其是力學學科中培育杰出人才的深切期望。
該校攜手我國光刻機研發領域的佼佼者——中微半導體設備(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打造了此次選拔招生的中微實驗班。該班計劃選拔20名學生,致力于智能物聯與微觀加工工藝及裝備的培養,力求將課堂學習與企業研發生產現場緊密結合。
在常規教學活動中,實驗班級中的每一位同學都配備了一位指導老師,部分實驗班更是采用了雙導師制度,即校內導師與企業導師共同指導,學生有機會直接參與到企業的研發工作或參與重要的科研課題。
王小磊表示,這代表了一場變革。以科研為引領的培養模式旨在使學生能夠將更多精力投入到專業項目中,挑選出自己感興趣的研究領域,經過兩三年的學習與科研實踐,最終產出具有創新性的科研成果。
劉文琴、信息日報全媒體記者黃祥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