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1-07-02 03:07:13作者:admin2
社區是社會的基本單元,是人們生活的基本空間。隨著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轉變,城市的人們也逐步從過去的“單位人”轉變成現在的“社會人”,單位的社會職能也開始向城市基層組織轉移。城市經濟和社會結構的變化,帶來了大量市場解決不了我的社區教育征文文稿、政府又解決不好的問題,這些問題本質上都關系到居民的切身利益,迫切需要新的社會組織來承擔過去由單位行使的社會職能,以實現社會的協調、和諧。社區作為人們生產和生活的“共同體”和重要活動場所,為社會人找到了相應的承接載體。社會人的許多需求,或者通過社區的社會服務和自我管理得以滿足,或者通過社區組織向政府反映得以滿足。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認為,和諧社區的建設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基礎平臺。
和諧社會的一個顯著特點是社會管理體制運轉有序。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調、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在城市社區這一層面,社區作用發揮是否充分,對于城市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經濟轉型、社會轉軌時期,城市的改革、發展、穩定都依托于社區。解決社會問題、緩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離不開社區;建立健全市場經濟體制,優化投資環境,離不開社區;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提升城市功能,離不開社區;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爭創全國文明城市,離不開社區。政府各個部門只有依托社區這個基礎平臺,才能把自身的管理觸角伸向基層,才能使社會矛盾在基層得到有效的調節和控制。可以說,要構建一個充滿生機和活力、健康運行和秩序良好的社會,社區是一條有效途徑。
人心向背決定著社會的和諧程度。和諧社會應該是一個活而不亂、穩定有序的社會,“穩定”既不是“萬馬齊喑”,更不是一潭死水。要實現社會的和諧,就必須加強與群眾的溝通聯系,暢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增強黨和政府對整個社會的凝聚力。在城市中,社區是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基地,社會生活的大部分內容在社區完成,社區處在黨和政府了解民意的最前沿,是黨和政府與市民溝通的重要橋梁和紐帶。加強和諧社區建設,就能夠充分尊重群眾在法律范圍內的表達自由,建立社會輿情匯集和分析機制,暢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合理解決利益訴求,傾聽群眾呼聲,把群眾工作做深、做細、做實,以凝聚人心,理順情緒,化解矛盾,最終實現社會的和諧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