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1-07-03 11:03:55作者:admin2
通過對教學常規的學習,我覺得自己對新時期的教學常規工作有了全新的認識。我認為新時期教學常規工作的首要任務是轉變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深入研究新課標,積極貫徹新課程理念。在這個前提條件下,認真領會區教學常規實施細則會事半功倍。
我們為什么要學習歷史?我以為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看待:從歷史的功能來看,主要有兩點:1.以史為鑒,指導未來,2.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從歷史的受益者來看,可以分為微觀和宏觀兩個層次,一個是歷史對于個人和企業的作用,一個是歷史對于國家的作用。
先說以史為鑒,指導未來。先揀最功利的來說,MBA教學應該當之無愧,MBA的學生學習為的就是將來掙更多的錢,這應該是最務實的了,那么他們學的是什么呢?福特、泰勒、本田宗一郎、戴爾這些或遠或近的人物們的發家史,不就是市場營銷和人力資源管理等課程中的經典案例么?人類日常生活中的耳濡目染、言傳身教固然重要,但如果有人能夠加以保存、整理和提煉,然后將精華傳播于世人,那效果將會大大的提高。歷史其實就是前人的經驗和教訓,善加處理,為我所用,無論是個人、企業還是國家,都必將受益無窮。當然,這里很多朋友提到了歷史研究的人為性。對于這個問題,我覺得從個人使用歷史的層面來看,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培養學生一種獨立思考的能力,特別是對于主觀的東西更要注重分析過程而不是結果。比如說曾國藩,你說是壞人,他說是好人,有什么意義么?他又不是我的鄰居,既不會給我錢,也不會剃我的頭,他是好人還是壞人并不重要,關鍵是要看他的言行好在哪里,壞在哪里。為什么說好,為什么說壞?這其中有什么值得我學習和借鑒的地方,去其糟粕,取其精華,這才是我們學習的目的。
再說增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個人認為,我們不應該單純的為自己生在中國而感到驕傲。因為人與人其實是平等的,中國有幾千年的燦爛歷史,那是我們的先人創造的,不代表我們這一代是中國人,我們就比別人更優越,更不代表我們比別人聰明,比別人能干。學習我們的歷史,決不是讓我們拿去向別人炫耀的。但我們也有值得驕傲的東西,我們應該為我們有勤勞智慧的祖先感到驕傲,對于自己創造更輝煌燦爛的明天充滿信心;為我們的國家感到驕傲,發自內心的熱愛我們的國家。從國家使用歷史作為工具的角度看,國家有必要向全體國民灌輸歷史,從而增強人們的歸屬感、榮譽感和整體的凝聚力,只有這樣,國家才能更好更快的發展,這就是為什么很多東西對于我們未來的生活已經沒有什么指導意義,我們仍要保護和發掘它們的原因,因為這些都是我們作為中國人所共同的歷史淵源,是維系我們之間關系,增強彼此認同感的堅實的根基。此外,站在整個國家生存與發展的戰略高度,我們學習歷史也是為了了解我們周圍的鄰居,了解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歷史的精髓在史實背后,在于一種規律,在于無論是人還是國家的發展都可以借鑒的經驗和教訓。
學習歷史的好處在于“可以知興替”。
補充課外知識非常重要。在現行的課本中,不管其觀念是否全面,對“國家”的側重遠遠大于“個人”。這就是很大的缺陷。一個胸中裝有《資治通鑒》的人,行事會比一般人干練、老成多了。因為歷史總是呈螺旋狀上升的,對于同一個民族,有幾乎不變的性格在那里。認識了,掌握了,很多東西不言自明。學好本國的歷史,以個人為楷模、為借鑒,對發揮自己的能力、作用將大有裨益。
學習世界史是為了了解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同時從世界的全局了解中國的歷史。在教科書中沒有直接的答案。世界歷史不像中國歷史有完整的《二十四史》為綱。世界史牽扯到了歐洲、亞洲、美洲似乎不成系統的東西。我們只能以課本為一條線索,尋找重要時代的資料,包含文學作品來閱讀。他們有:名人傳記、戰爭記錄、小說等。
學習歷史的好處是你可以通過了解歷史明了人類是怎樣發展的,并形成自己對發展的看法;作為一個社會人,就免不了和經濟打交道。譬如一個做設計的人關注的重點在于顧客和消費,因此他就要學習經濟,懂得商科;懂多一門外語意味著你多了一雙看世界的眼睛。外語不應該僅僅被看作是語言來學習,換個角度想想,它應該成為你認知世界的工具;廣泛了解文科的各種藝術門類。想想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吧,如米開朗基羅,既是畫家,又是建筑師。達芬奇是一個全才那更不用說了。那時的文理分科還不是很明顯,廣泛的涉獵使他們擁有開闊的視野,知識間的融會貫通使他們得以成為在各方面獨當一面的人才。現代大學教育過分強調專業細分,以至于學生除了專業學習外甚少涉獵其他學科,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試想,是一根棍子站得穩還是金字塔式的三角形站得穩呢?
除此以外,我還想提一個方法論的問題。實際上,只要掌握了正確的方法論,沒什么東西是學不會的。舉個例子吧,如何進行時間管理是非常重要的,我的做法是每天想想自己今天要做什么,什么時候做什么心里面要有個底,對自己要做的東西提前做個規劃,事情來了你就不會感到措手無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