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翻開蒙臺梭利的《發現孩子》,又有了新的" />
更新時間:2021-07-09 02:38:56作者:admin2
時代在變遷,社會在進步,可為什么蒙臺梭利提出了100多年前的教育法仍經久不衰,風靡世界呢?她的教育思想又究竟又怎樣獨特的魅力呢?
再次翻開蒙臺梭利的《發現孩子》,又有了新的體會。蒙臺梭利關注兒童、欣賞兒童、培養兒童,首創“兒童之家”,系統進行教育實驗,不愧是“歷史上最偉大的女教育家”。她認為“天性的全部秘密就在于孩子的心靈”。在本書中,她努力尋求了解孩子和愛孩子的新方法。她描述了孩子的特性,傳授了如何更充分地喚起孩子學習熱情的方法。
智力有缺陷的孩子,通過蒙臺梭利系統的的教育實驗,產生了驚人的變化,取得了令人震撼的教育效果,不能不引起我們的反思。而今,我們的學校教育對象大多是正常孩子,那么他們的發展水平是不是應當遠遠超出他們呢?可實際情況呢,制度與應試的枷鎖、個性與情感的忽視、實踐與創新的缺失、重認知輕情感、重精英輕大眾……現實問題深深困擾著我們,我們的教育應該怎樣達到最優化?
班級授課制下,幾個老師負責一個班級里的四五十個孩子的教育教學,要求孩子們遵守相同的制度,學習相同的課程,接受相同的測試。這些孩子有的乖巧懂事,有的熱情大方,有的調皮頑劣,可謂是個性迥異。在相同教學模式下的每個班級里,每個老師也都可以毫不猶豫地說出幾個耳熟能詳的后進學生名單,然后從各個側面剖析其種種行為和表現,以及給教師留下的深刻印象。仍記得剛剛工作的幾年,為了讓孩子服從學校各項規章制度要求,我常常會 利用老師的“權利”,重復著“我是為你好”的論調,對屢次犯錯的小朋友,時而苦口婆心式的說教,時而狂風驟雨式的批評,力求去主宰孩子的外在行為,目的就是希望看到他們表現得守紀律,但效果卻不明顯。自己筋疲力盡,孩子卻依舊老調重彈。一次,老師不在,孩子們表現出來的自由散漫讓我大為吃驚。和兩個男孩交流,終于弄清了為什么老師在時他們會溫文爾雅,老師不在時就會“大鬧天宮”的原因。他們認為,要守紀律的原因竟然是“因為不守紀律老師要批評的。”看來,一味要求孩子遵守規定,而不去了解孩子的心靈,不但不能促進孩子的發展,還會失去與孩子交流親近的機會。這,一定不是我們教育者希望看到的情形。
我們必須改變這樣的教育方式。我們要讓孩子們明白,良好行為表現的最終目的,是因為這么做是對的,不是因為害怕懲罰或希望獎勵才去做。我們更應該努力探索智慧的藝術的教育方式。當孩子言行出現偏頗時,觀察、理解、引導和幫助他們,而不是再以建議、勸告、命令和質疑等方式橫加干涉。
蒙臺梭利認為,真正的教育目的就是——“為未來生活做準備”。所以,我們必須從長遠考慮,轉變教育觀念,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由關注知識轉變為關注孩子情感、品行發展,為孩子一生的成長奠基,為孩子的未來生活做準備。而不是只看到眼前,只關注學習效果和外在表現。也許我們可以換一種尊重與平等的方式,像引導成人那樣,盡力通過內e68a84e8a2ad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339656533在指引來征服孩子。根據孩子的特點,因材施教,針對他們的需要,采用適合的教育方式。比如,低年級孩子情緒變化大,老師可以將教育內容滲透到無微不至的關愛中,再加上藝術化的教育方式,力求達到教育的最優化。“親其師,信其道”,當孩子認為老師很在意自己的時候,他們的行為上會更加努力。愛和教育是孩子成長必要的“養料”。
蒙臺梭利還認為“如果身體上的關懷能令一個孩子享受到身體健康帶來的快樂,那么智慧和道德上的關懷就能將其引領到更高層面上的精神快樂。”作為教育者,我們不但要像親人一樣關心孩子身體的健康,更要準確把握學生的心理世界。傾聽他們的想法,了解他們的需要,認同他們的脆弱和不完善。同時,教育者應當擔負起教育孩子的責任,不斷探索引領孩子智慧成長和道德養成的策略。精心設計各種教育活動,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動力,活動中矯正他們的各種不良習慣,促進孩子全面、健康的發展。
相信只要我們教育者善于去發現孩子們的“秘密”,那么最終,每一個孩子都能走向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