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1-12-30 23:30:33作者:admin2
中秋節:時間在8月15日,農歷一7,8,9三個月為秋季.8月15正在秋季的中間,故名中秋節這一天月亮最圓,又稱團圓節中秋節與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有關.則神話說:嫦娥吃了后羿的長生不老神藥后,飛奔月宮.后羿思念嫦娥,對月遙祭.期盼團圓.由此形成了拜月賞月的名間習俗.后祭月習俗消失,中秋成為團集賞月的節日.宋吳自牧<夢梁錄>記述了南宋都城臨安(今浙江杭州)中秋賞月的盛況:王孫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樓(高樓),臨軒賞月,至于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臺,安排家宴,團欒子女,以酬佳節.中秋節吃月餅也成為習俗,月餅為圓形,含合家團圓之意.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或蒲節.時間在農歷5月5日,有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習俗。節日起源的說法不一。多數人認為起源于悼念偉大愛國詩人屈原。屈原在楚襄王即位后,遭到迫害,長期流放在沅,湘一帶。聞楚國都城被秦軍攻占,自投汨羅江,以身殉國。楚人爭先劃船搶救,又將粽子投入江中祭奠他。由此演變為端午節龍舟競渡和吃粽子和習俗。也有人認為:端午節由夏商周時代的夏至節演變而來。這一天,人們在門上插艾葉,菖蒲,飲雄黃酒,配香囊,以辟邪防病。有些少數名族也過端午節,只是活動內容不同。如瑤族在端午節掛葛藤辟邪,滿族在端午節拜天,射柳。
春節: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時間為農歷正月初一,古時稱為“元旦”,現在稱為“春節”。春節的起源有不同說法:一說源于古時代的“臘祭”。一說是因為有一種叫“年”的怪獸,每到寒冬歲末四處殘害人民,人們用放鞭炮,穿花衣等辦法對付這種怪獸,久而久之,形成過春節的習俗。漢代由放爆竹驅瘟神之習,五代由掛桃符鎮妖邪之習,后為春聯代替。據宋吳自牧《夢梁錄》記載:宋代過春節時,“家家飲宴,笑語喧嘩”,“士夫皆交相賀,細民男女亦皆鮮衣,往來拜節”。
漢族地區的春節活動從農歷12月8日就已開始,到正月15才告結束。農歷12月稱“臘月”,故12月8日稱“臘八節”,有吃臘八粥的慣例。有的地方吃赤豆粥,認為吃赤豆粥可以避惡鬼侵擾。臘月23有祭灶君的習俗。據說臘月23或24日,灶君上天庭稟報人間善惡,故以酒肉或糖供奉灶君,使其多言好事。臘月30日或這一天的晚上為除夕,“除”是除舊布新的意思。據《風土記》,《夢梁錄》等書記載:舊時“至除夕,達旦不眠,謂之守歲”;“士庶家不論大小家,俱酒掃門閭,去塵穢,凈庭戶?!边@些習俗現在許多地方仍然盛行。此外,除夕還要祭祀祖先和各種神靈,吃團年飯,貼年畫和春聯。正月初一,初二,初三為正節,要給尊長拜年,互祝新春快樂,人壽年豐。在整個春節期間,還放鞭炮,耍龍燈,舞獅子,開展各種文娛活動。壯族,布依族,侗族,瑤族,苗族,朝鮮族等許多少數民族也過春節,并有不同的民族特色。
這些是我翻了好多書才找到的,不知是否全面。若不全面請諒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