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1-04-17 03:45:01作者:網絡
一、要“簡簡單單教語文”,把語文教學落到實處。老師要少講,把課堂學習時間還給學生;要求根據學生的“學”設計教學內容,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不搞繁瑣的課文分析,不盲目追隨“新”理念,要立足于學生的“學”,立足于學生的長遠發展來完成課堂教學。
二、要轉變教學方式,切實保障學生的“學”。“教”方面,教師不但要“備”教材,更要“備”學生、學情,也就是教師的“教”要圍繞學生的“學”進行,教師要做好引導工作。學生的學,要重視學生的自學與合作學習,同學間要互幫互助、互相督促,保證學習效果。
三、課內要大量閱讀,為語文學習引入“源頭活水”。葉圣陶先生說過,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教材可以發揮例子的作用,引導學生去了解語言規律,學習語言。如果只學習教材,見到的“活生生”的語言就會有限,學到的東西也會有限。所以我們在課堂上要進行大量閱讀,豐富學生知識儲備,開闊學生的視野。書讀得多了,詞匯就會大,掌握的句式會更為豐富,頭腦鮮活的語言會更多,當然表達更自然、清楚、流暢。
誠然,運用多媒體技術創設課文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支持了學生的想象,這在創設意境方面發揮了其他教學手段無可比擬的作用。但不容忽視的是兒童的思維來發展。“最近發展區”理論認為,兒童思維的發展有著很大的潛力,正確的教育可極大地促進兒童抽象思維的源發展。如果在教學中一味地借助于圖像的直觀性、形象性,無疑過分強化了學生的形象思維而忽視了抽象思維的訓練,使學生對圖像產生依賴而養成思維的惰性,不利于學生的思維產生質的飛躍。再則,語文是一門特殊的學科,其媒介百是語言,語文教學主要是通過語言去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能力的提高離不開對文字本身的感悟。因此運用多媒體技術支持學生理解課文時,就應注意動畫或多媒體創設意境的“虛實度”,尤其是那些需要發揮學生想像的課文,應盡可能采用具有一定抽象性度的情景,避免用過于寫實的圖片和真實的錄像情景。因為用成人眼光拍攝的與課文有關的真實情景往往會阻礙甚至扼殺學生的想像,這顯然是與語文教學的初衷背道而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