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1-06-13 03:22:20作者:admin2
隨著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應用文體的運用日益廣泛,作用更加突出。應用文寫作課程愈來愈受到社會、學校、教師及學員的重視,但在實際教學中,這類文體內容專業務實、格式固定一致、語言平實規范,難免顯得單調、枯燥,不易吸引人,教師教之無味、學員學起來更是無趣。針對這種現象,筆者將應用文教學與學員的學習、生活、實踐相結合,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變被動為主動學習,提高學習成效。具體做法如下: 一、先練習后講解,培養興趣 應用文具有固定的格式和規范的語言,程序性較強,若按一般步驟采用基本格式→寫作要求→例文講析→寫作訓練這種程式化的教法,學員學起來枯燥乏味,思想容易開小差,理解不深刻,記憶不長久。往往前面剛學完,后面練習時就又不會了。針對成人的記憶特點,筆者認為首先要激發興趣,讓學員先發現不足,在練習中學習。即教授新知識前,先布置作業,讓學員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因困惑而產生求知欲望,引發興趣而主動求取知識。 例如在教學某一種文體前,先布置作業:讓學員結合生產生活實際,撰寫個人學習計劃、工作計劃、入黨申請書、年終總結;特種蔬菜市場需求量、新技術推廣情況等的調查報告;為自己所制作的產品寫廣告文、寫說明書;向某單位寫一封推薦信;與某廠簽訂糧食購銷合同等等。通過讓學員自己先動腦動手去寫,發現不足之處,有的沒寫對方單位稱呼,有的格式不對,有的表述不清,然后公布范文,自己對照改錯,有疑問的教師因勢利導,現場解答。 二、結合實際,由淺入深的掌握 如果只是把書本上的原則和理論原樣照搬,學員聽著枯燥,理解也費力。所以要“化繁為簡”,就是說,要把“多”的變“少”。既然是學以致用就應該貼近生活,所以教師在應用文教學中要處理好教材。有些知識對于了解這一文體的特點固然重要,但對農牧民學員來說太多的理論知識只會凝固頭腦,只有在實踐中學習才能掌握知識。因此應用文教學要盡量做到化繁為簡,把最簡單的寫作方法教給學員,把更多的時間用來讓學員實踐,然后在講評作品時再進一步明確應該注意的問題。從認知規律的角度來說,直接傳授的理論學員很難真正領會,而從實踐中得出的經驗或者教訓他們的印象更深。比如在講授“計劃”這一文體時,通過范文讓學員知道計劃的用途和特點后,告訴學員,只要你的文章有“目標任務”“措施方法”和“具體步驟”的,就合乎要求。于是學員開動腦筋,紛紛開始寫“學習計劃”“工作計劃”“家庭開支年計劃”“種糧計劃”等。但交上來后才發現好多人的計劃存在“目標”與“措施”脫節,或者“步驟太抽象,無法實行”等問題。然后針對這些問題,再提出修改意見。 教師只有把最復雜的理論簡單化,讓學員感覺到“很容易”,他才敢于去實踐,才愿意去實踐。最終通過對寫作實踐中存在的不足進行總結,才能掌握知識,不斷提高。 三、利用多媒體開展教學 應用文寫作教學,可串插利用多媒體來開展,它具有直觀性、形象性、趣味性的優點,可以有效地提高學員的學習效率。教學中音、色、圖結合,容易引起學員大腦的興奮。讓學員在計算機上操作,在一步步的實踐中感知、理解、鞏固、運用,進而形成能力。在計算機中設置資料庫,把學員的習作存入其中,學員可以隨意調出某位同學的習作進行閱讀,同學間可以進行交流、相互修改,這有利于合作學習,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