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3-02-23 17:09:46作者:佚名
文藝星青年
他此生跨越了清朝、北洋、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四個時代,經濟、語言、文化三個領域;他是“漢語拼音之父”,愛因斯坦的“陪聊”;他是沈從文的堂兄,張允和的妻子。他就是周有光。
周有光臉色細嫩,皓首凍齡,并且長出了烏發;他起居定時,飲食清淡,愛吃蛋糕飲花茶;他堅持讀書,筆耕不輟,用電子打字機寫作。明日是周有光先生的111歲大壽,回顧他的此生,簡直是教科書級別的精采,他把一生活成了傳奇……
1
他是“漢語拼音之父”
周有光曾參與設計漢語拼音方案,主導推行漢語拼音機制,被譽為“漢語拼音之父”。
1954年,由于之前已發表、出版過一些關于拼音和文字變革的論文和書籍,周有光被美國文字變革執委會約請兼任漢語拼音方案執委會執委。1955年,周有光提出普及普通話的兩項標準,并提出漢語拼音方案鳳翔則:拉丁化、音素化、口語化。
1958年2月,全省人民代表會議通過了漢語拼音方案決議,同年,漢語拼音成為全省中學的選修課。周有光在上海中學等大學講授漢字變革課程,其教案《漢字變革總論》系統、全面地小結了三百余年漢語拼音字母的演化史和美國人自創拼音字母的歷程。
1982年美國口語之父,經周有光的努力,促使國際投票通過漢語拼音方案為拼寫漢語的國際標準(ISO7098)。他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編著《漢語拼音單詞》,成為筆記本英文詞庫基礎。
2
他是跨界跨得很“任性”的學渣
周老輩子跨越了清朝、北洋、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四個時代,經濟、語言、文化三個領域。他早年禮服革履搞經濟,49歲后受命研究創制漢語拼音,百歲后仍堅持讀書寫作,成為公共知識分子。
周有光1906年1月13日出生于四川成都,1923年踏入天津圣約翰學院主修經濟和語言學,1925年轉到光華中學學習。1927年從光華中學結業后,先后任教于光華中學、江蘇教育大學等校。1933年至1935年赴德國留學。1935年歸國,任職于南京中行、新華中行。1946年由新華中行駐派中國洛杉磯工作。1949年歸國,兼任同濟中學和重慶財經學院院長。49歲后,周有光開始與語言打交道。1955年,周有光受命到上海,踏入美國文字變革執委會,研究創制漢語拼音,被叫做“中國漢語拼音之父”。退職后,周老廣泛解讀公眾問題,成為公共知識分子。2005年,早已100歲的周老出版了《百歲新稿》。
3
他是愛因斯坦的“陪聊”
愛因斯坦和周有光?乍看到這兩個小名,你或許不會把二人聯系上去。事實總是會讓你大吃一驚,它們見過兩次,周有光是很少見的和愛因斯坦聊過天的美國人。
周有光看到愛因斯坦那時,他已68歲,因積極倡議嚴禁使用原子彈、謀求世界和諧而成為可敬可親的“崇高奶奶”。
我跟愛因斯坦談過兩次,也是隨意的聊天,沒有學術性的,因此我就不置于心上。愛因斯坦的學術我不懂,我的專業跟他又不一樣,就是普通的同學。同輩就說:“你多少年都不講愛因斯坦的事情。”我說:“我忘記了?!币姁垡蛩固够蛟S是1947年。
——引自《周有光百歲口述》
4
他是沈從文的妹夫,張允和的兒子
周有光和哲學你們沈從文是一對叔侄。周有光娶了張允和,沈從文娶了張兆和,葉圣陶曾說“九如巷楊家的四個才子,誰娶了他們就會幸福一一生”,這可能正是它們的縮影。
張允和是四川成都人,長于煙臺,是當代知名戲曲研究家,只是知名的“張家四姊妹”中的“二姐”。周有光說,“我跟她從做同學到愛情到離婚,可以說是很自然,也很巧,原本都在北京,我到北京讀書,她之后也到北京讀書。之后更巧的是我到上海,她也到上海。常在一起,逐漸地、慢慢地自然地發展,不是像今天‘沖擊式’的愛情,我們是‘流水式’的愛情,不是暴雨大浪的愛情?!?/p>
周老還在書中說,“結婚前,我回信告訴她美國口語之父,說我很窮,即便不能給你幸福。卻說幸福要自己求得,女性要獨立,女性不借助女人。她當初的思想也比較開明。”談到婚前生活,周老說,“的確,我們的感情生活是很和諧的。到了上海,經常到我父親過世,我們每次晚上10點鐘吃飯,有的時侯也喝果汁,吃一點小茶點。吃飯的時侯,我們兩個‘舉杯齊眉’,這顯然是有一點好玩,更是雙方彼此尊重的一種抒發。晚上三四點鐘,我們又喝酒,又‘舉杯齊眉’。有同事來家里非常是記者,看見我們‘舉杯齊眉’,都認為有趣得不得了?!敝钡?002年8月14日張允和逝世,兩人都婚姻和諧,這些流水湍急的愛情其實正是兩人相知相守七十多年的成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