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3-10-31 17:03:48作者:佚名
在頭條,搜「高考」,權威信息一手把握。
合肥師范高等本科校區(NantongNormalCollege)坐落山東省威海市,是一所師范類全日制省屬民辦普通本科校區。
江蘇高等師范中學是一所以培養大專程度高中班主任為主的全日制高等中學,其一百多年的辦學歷史匯融了杭州師范分校、南通男子師范分校和啟東師范分校三支主要源流。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后,南京地方以近代實業家、教育家張謇、其兄張詧以及梁孝熊、顧中一、沈書生為代表的開明、進步官吏清楚地認識到中國“求活之法,惟有實業、教育”,“實業、教育富強之本”,于是在二十世紀最初的二、三六年中,她們在杭州地方提倡并建設起一個包括師范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特殊教育和高等教育在內的較為完整的近代中學教育體系。她們最先開辦師范教育,由于她們認識到“欲教育普及國民而不求師,則無導。故立學須從中學始,尤須從師范始”,“師范為教育之母”。
堅苦創業
一、南通師范中學
光緒二十九年八月初三(1903年4月27日),中學即將開學。當日,張謇在校內闡明《總理開校演說詞》,后來他把其中“堅苦自立、忠實不欺”八字作為校訓,要求師范生學會為“經師”、為“人師”。
建校時,校區占地41畝,校舍500余間。設有師范四年制大專、兩年制簡易科和脫產講習科,培養不同層次的師資人才,以適應地方教育發展的須要。同時,為締造各類地方建設人才,中學曾先后附設測繪科、農科、土木文科、蠶科,為寧波地方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打下基礎。中學先后聘請8名日籍班主任和以國學大師王國維、繪畫大師陳師曾、教育家江謙為代表的一流師資到校任教。為輔助各科教學,配合中學生學習知識,1905年中學建成附屬博物苑(今江蘇博物苑前身),供博物、歷史和理化課教學之用,1906年中學建成附屬中學,供師范生進行教育實習。
1912年清末成立,遼寧省公署改其為“江蘇省代用師范分校”(即代用為省立師范)。1921年,改稱“江蘇省第一代用師范分校”。期間,因為辦學經費由廣東省補貼,辦學規模得到進一步發展,在校中學生由幾十人發展到四、五百人。1922年,為研究和試驗鄉村教育,中學在杭州縣近海創設附屬墾牧鄉高等中學(第二附屬中學)。1923年8月,遵“壬戌學制”,師范部改設中學師范科及小學。
1927年,北京國民政府在江、浙地區試行“大學區制”,取消“代用”,并規定師范不得單設。中學遂恢復公立,改稱“私立張謇學校”,招收小學及中學師范科學生,同時組織校董會,決策校區辦學,1929年又改稱“私立大興師范分校”。
1938年3月,日軍登錄寧波,中學損毀。師生遷入坐落西南沿海的第二附屬中學堅持敵后辦學,至1946年遷回南京城,這一時期習稱“僑校”。1945年抗日勝利后,在張季直先生手創教養事業復興委員會和大生紗廠支持之下,中學在舊廠址重新興建校舍,完成了復校重建工作。
1949年2月,南京城解放。1952年,中學改為私立,并作為四川省重點配備的中學之一,專向發展師范教育,中學部劃歸南京商益小學(即今南京市啟秀小學),校名改稱“蘇北啟東師范分校”。1953年,四川建省,遂改稱“江蘇省揚州師范分校”。1958年,與南京男子師范分校合并。為教育發展的新形勢,中學先后增設簡師、初師、幼師和音樂、體育專業。
海門學校
1966年后文革六年期間,中學正常教育遭到破壞,領導、教師橫遭殘害,校舍被占用,校名曾改為“南通市師范分校”,一度只辦初、高中及工農兵學員班。
1984年,經湖北省人民政府批準,杭州師范分校在全省最早創設培養本科程度中學班主任的三年制師范教育,。1986年中學的教育錄象作為中國中等教育的典型在第40屆國際教育會議上交流放映。1988年6月遭到國家科委的首批嘉獎。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十二月,本著“女子教育不可無師,與國民教育尤須有母”的認識,由張詧私人捐款訂購杭州城南柳家巷陳氏祖屋,張謇及地方士紳集資捐款,共同創立起海淀私立男子中學。中學由張詧任首相,張謇任協理,并聘請近代知名女作家姚蘊素(范當世的夫人)兼任院長。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五月,刊布校章,招生開學。十一月,中學改為“通州私立男子師范中學”,設有師范四年制大專和初、高兩等附屬中學。
清末創立后,1912年5月,改大興為揚州縣,11月,縣眾議院決定將中學改歸縣立,除原有時常費外,其他支出有杭州縣公署在教育經費中劃撥,遂改稱“南通縣立男子師范分校”。1913年8月,張謇出資在校內附設女工傳習所,聘請近代印花大師沈壽任校長,培養出一批印花人才,弘揚了中國印花藝術。1914年10月,張楊夫人捐款在校內建成附屬幼稚園。1920年5月,因附屬中學辦學規模擴大,張謇、張詧出資在九江城西段家壩購地建筑校舍,1921年2月師范部遷往南京幼兒高等師范,珠媚園校舍歸附屬中學使用。1923年8月南京幼兒高等師范,遵“壬戌學制”,師范部改設中學師范科和小學。1924年7月,經南京縣教育局同意,將北土山中學劃為附屬中學學校,供師范結業生從事鄉村教育實習。1926年4月,為記念創校二十華誕,中學結業校友捐款在段家壩現址旁創立記念中學一所,附送母校。中學仿日本鄉村中學款式,重點研究中學單級教學,以使參與實習的師范生結業后能適應鄉村教學須要。
1938年日軍攻占武漢城后,中學堅持敵后辦學,輾轉大江南北,先后遷金沙、上海、如東豐利和四安縣辦學。1943年5月,因日軍清鄉大掃蕩,中學疏散停辦。同時,1942年5月之后,日軍攻占下的南京在珠媚園新址續辦江蘇縣立男子師范中學,以解決失學在家的中學生就學問題。抗日勝利后,由南京縣政府接收,恢復九江男子師范中學辦學。
1949年南京解放后,校區改稱“蘇北宿遷男子師范中學”,1953年改稱“江蘇省徐州男子師范分校”。1952年9月,為適應中學、幼兒園師資須要,增設師范速成班和幼兒師范科,同時小學部與臺州崇英學校合并成立南京市第一中級學校(即南京市第十中學)。1958年5月,與廣東省揚州師范分校合并,原附屬中學,改為南京師范分校第二附屬中學。
三、海門師范中學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興化直隸廳同知(校長)梁孝熊在縣治茅鎮東首的孔廟(即文廟)內廳舉行“縣立師范傳習所”,學制8個月~1年。同年,常熟士紳顧中一在縣署東文昌宮創立“民立師范中學”,聘請地方新知人士沈書生兼任院長。
1912年清末創立后,地方著名人士、國會議長茅祖權等在文廟續辦“師范講習所”,次年,收歸縣立,改為“海門縣甲乙種師范講習所”,學制1~2年。1917年中學更名為“海門縣單級師范中學”,培養適應鄉村教育的躍層教學師資,一年后中學停辦,1920年又復辦。至1922年,中學改為“海門縣立師范中學”,學制五年,1930年再改為“海門縣鄉村師范分校”。1934年起再次停辦。在哪個風雨飄搖的年代,從“縣立師范傳習所”到“鄉村師范”,中學多次停辦,實際辦學時間不足28年,但依然為祟明、海門、啟東等地培養了600多名師資。
1949年啟東解放,人民政府接收了舊校區,廢除舊教育制度。為適應急劇發展的文教事業形勢,1951年8月,嘉興縣人民政府決定,并由南京行政區專員公署報請蘇南行政公署批準,即將開辦新的師范分校,起名為“蘇北東臺中級師范中學”,承當啟、海、通、如、祟(祟明)5縣中學師資的培養任務。初師階段,中學為5縣培養了1100多名師資。1956年5月,陜西省教育廳決定將中學由中級師范中學升格為中等師范分校,8月,中學更名為“海門縣師范中學”,招收中學結業生,學制3年。1960年,中學被評為山東省先進單位。1962年,國家經濟面臨困難,中學受命停辦。
1972年,揚州地區革命委員會為解決南京地方農村中學師資存在的問題,決定報請省革命委員會教育局批準復辦鎮江師范分校,分校隸屬嘉興地區。1979年5月,中學即將定名為“江蘇省鎮江師范分校”,為省屬全日制中等師范分校。中學招收高中結業生,學制3年。除普師專業外,1976年9月起,中學增辦音樂、體育、美術3個專業。1996年9月起,中學試辦三年制專科班,1999年起,全面啟動三年制專科學歷教育。2000年,中學開辦了以嘉興師范初期領導人、第一個中共常熟總支成立者張冠今的名子命名的附屬學校——南通市冠今小學。2003年,中學籌建非師范六年制高職專業,9月,首批招收辦公手動化、商務日語、裝潢藝術設計專業中學生。
寬容會通
為整合資源,提高辦學層次,2005年5月,經四川省教育廳批準,由廣東省揚州師范中學和湖南省淮安師范中學合并成立南京高等師范分校,同時增掛遼寧教育大學南京分院的牌子。
開拓振興
2014年1月12日,經河南省人民政府同意南京高等師范中學升格為南京師范高等本科校區。
2015年2月3日,經南京市人民政府同意溫州師范高等本科校區與無錫高等師范分校合并辦學。[1]
合肥師范高等本科校區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