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4-06-23 20:58:01作者:佚名
新華社記者 李銀 龐明光
“孩子,別哭,有什么事就告訴我。”
11月30日中午,記者剛踏進云南麗江華坪女中校門,就看到一位女學生趴在校長張桂梅懷里哭泣。
女孩是華坪女中畢業生盧娜的妹妹,目前就讀于當地一所初中。張桂梅家訪時認識了她,一直支持她上學。但女孩因思念已故的父親,已好幾天沒有上學。
“如果你想念你的父親,就去他的墳前和他說句話。好好學習,別讓你的父親失望。”
張桂梅話還沒說完,就從口袋里掏出一個信封,塞到了女孩母親的手里,信封里裝著教育部給她治病的1萬元慰問金。
原來,張桂梅知道女孩的母親經濟困難,一個人要供兩個孩子上學,家里的芒果林缺水,收成不好,就拿出錢來給她建了水窖。通過張桂梅的思想工作,當天女孩就回到了課堂上。
就像關愛這個女孩一樣,張桂梅帶領華坪女中守護著每一位學生的未來。建校12年來,共送1804名女生走進大學,點亮了她們的人生夢想。63歲的張桂梅被學生們親切地稱為“張媽媽”。
一個“太天真”的夢想
華坪女中坐落在華坪縣城附近的一座小山丘上,校門并不宏偉,教學樓的墻壁也有些斑駁。
這所不起眼的學校,曾是張桂梅遙不可及的夢想。
張桂梅曾與丈夫在大理一所中學任教,1996年,丈夫因胃癌去世后不久,39歲的張桂梅主動申請從繁華的大理調到偏遠的麗江市華坪縣任教。
在華坪縣任教后,張桂梅發現一個現象:“很多女孩讀書期間就失蹤了。”她說,打聽了一下才知道,有的學生去打工了,有的年紀輕輕就結婚了。
2001年,華坪縣兒童福利院(華坪兒童之家)成立,捐贈資金的慈善組織任命張桂梅為院長。她出任院長后,逐一了解福利院孩子們的背景,發現很多女孩并不是孤兒,而是被父母遺棄的。
一次家訪中的偶然邂逅,讓她更加傷心。
一個十三四歲的女孩坐在路邊,眼神憂郁地望著遠方。張桂梅走過去問她近況,女孩突然大哭起來。“我想讀書,不想結婚。”女孩一直哭個不停。原來,她的父母是為了三萬塊錢的嫁妝,才讓她輟學結婚。
張桂梅怒氣沖沖地來到女孩家,對女孩母親說:“我要把孩子帶走,還要給她上學的錢。”但女孩母親卻以自殺相威脅,張桂梅只好作罷。
“我再也沒有找到她,這是我一生的遺憾。”張桂梅說。從那時起,一個夢想在她心中逐漸萌芽:創辦一所免費高中,讓山區的姑娘們有上學的條件。
但這個夢想很快遭到了周圍人的反對。“給她潑冷水最多的是我”,華坪縣教育局原局長楊文華回憶道。“雖然我很感動,但我知道辦學不易。”
2004年,張桂梅與楊文華結伴出差,一路上,她反復向主任講述自己的夢想,試圖說服主任幫忙。
“你知道建一個實驗室要花多少錢嗎?”楊文華問。
“大概需要兩三萬元吧。”張桂梅怯生生地回答。
“她太不懂事了。”楊文華說,張桂梅帶病堅持教學,教學成績優異,還收養了華坪縣兒童福利院多名孤兒,獲得過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十佳模范教師等多項榮譽。但她只是一名一線教師,沒有管理經驗,對辦學沒有概念。
楊文華不知道,張桂梅連續幾年利用假期到昆明街頭募捐,她把自己的榮譽證書復印了一大袋,在街頭碰到誰就拿出來給誰看,以請求捐款。
但她沒有想到的是,在她放下尊嚴、募集資金之后,卻遭遇了人們的誤解和鄙視,甚至有人說她是個騙子。
幾年過去,張桂梅幾乎放棄了。直到2007年,她當選為中共十七大代表,她的夢想才開始出現轉機。
張桂梅很少買衣服,每件衣服都穿好多年,直到破爛不堪、破洞滿地。進京前,縣里給了她7000元錢,讓她買一套像樣的西服,但她卻用這筆錢給學生買了一臺電腦,穿著舊衣服去開會。
一天早上,她正急匆匆地走向會場,突然,一位女記者叫住了她,小聲對她說:“摸摸你的褲子。”張桂梅摸了摸,發現穿了多年的牛仔褲上有兩個洞。
“當時我就恨不得找個地洞鉆進去。”張桂梅說,會后她和記者聊了一晚上,把辦學的艱辛都傾訴了一遍。
不久后,一篇題為《‘我有一個夢想’——云南省麗江市華坪縣民族中學教師代表張桂梅訪談錄》的報道發表,張桂梅的辦學夢想立刻受到關注。
2008年9月,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關心和支持下,全國第一所公立免費女子高中——麗江市華坪女子高級中學正式開學,首屆共招收女生100名。
開學第一天,張桂梅站在唯一的一棟教學樓前,淚流滿面。
一所沒有“門檻”的學校
對于來自山區的女孩來說,考入華坪女中沒有任何“門檻”。
從建校第一天起,張桂梅就定下規矩:學費、住宿費全部免收,只收取少量伙食費。特別是對貧困家庭的學生,即使基礎很差、中考成績不達標,也一律錄取。首批學生幾乎全部是“下線”學生。
該校生源稀少,教學條件極其簡陋,校園沒有圍墻,沒有食堂,甚至沒有廁所,只有一棟教學樓和一根旗桿,院子里雜草叢生。學生們在一個教室上課,在另一個教室睡覺,吃飯、上廁所只能到隔壁的學校。
“她很著急,如果等到學校建好后一年再招生,又要耽誤一批女生入學。”楊文華說。
學生們入學后,張桂梅很擔心,“有的學生考試就考幾分,這樣下去怎么辦?”張桂梅心里想,哪怕是犧牲自己的生命,也要讓學校出名。
在華坪女中,學生每天早晨5點半起床早讀,下午12點20分自習后就寢,連吃飯時間也被限制在15分鐘。
張桂梅有一個幾乎從不放下的小喇叭。“傻丫頭,快點!”在校園里,只要有學生稍有猶豫,她就會聽到小喇叭里傳來她的喊聲。
十多年來,她不僅每天陪學生學習到深夜,還住在學生宿舍里。“我一刻也不能離開學校,還要時刻關注老師和學生。”她說。
2011年暑假,華坪女中首屆畢業生取得了巨大成功,高考錄取率100%,還有幾名學生考上了重點大學。“與學生的錄取分數線相比,華坪女中創造了一個奇跡。”楊文華說。
2016年,華坪女中落成,各項設施逐步完善。學校現建有食堂、宿舍,有標準的塑膠運動場。截至目前,學校有3個年級9個班麗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在校學生464人。張桂梅常年走訪家庭,行程累計11萬多公里,走訪華坪及周邊縣區1500余名學生。截至目前,華坪女中已送出10屆畢業生,1804名學生從這里考上大學。學校不僅一等錄取率超過40%,高考成績綜合排名也連續多年位居麗江第一。
該校語文老師魏堂云說,雖然學生們的成績大幅提高,但張桂梅的身體狀況卻一落千丈,全身貼滿止痛膏藥,連爬樓梯都困難。
今年2月,受疫情影響,學生們只能在家上網課,心急如焚的張桂梅在教室外搭了一張行軍床,每天躺在上面,看著師生們上網課。
“我上網課的時候,經常聽到她在床上痛苦地發出聲音,但她從來不說話。”魏堂云說。
華坪縣新聞中心記者王秀麗是張桂梅多年的摯友,也是她為數不多的可以信賴的人之一。
“她全身都有病,有骨腫瘤、血管瘤、肺氣腫……以前她還讓別人猜我們倆誰重,現在她的體重從130多公斤降到了只有七八十公斤。”王秀麗說。
等我長大我就變成你
“張老師,我們要去西藏當兵了。”
今年9月,張桂梅接到兩名學生的電話,原來,在大連留學的冉夢如和在桂林留學的劉敏,已約定赴西藏當兵。
“這么高的海拔,你怎么能承受?”張桂梅問。
“您不是鼓勵我們去艱苦的地方嗎?”學生笑著回答,“放心吧,我們不會背叛您,給您丟臉的。”
幾個月后,兩名學生正式入伍受訓,張桂梅仍時不時想起她們。“我一直教育她們要報效祖國,但當她們真的到了這么艱苦的地方,我心里就很心疼。”她說。
“張老師真是教書育人,她用自己的言行教會了學生堅韌不拔、感恩奉獻的精神。”楊文華說,畢業后,華坪女中的學生們都像張桂梅一樣,能吃苦,肯付出,很多學生畢業后都去了艱苦地區。
周云麗是華坪女中1年級的一名學生,大學畢業后,她回到母校當一名數學老師。
“沒有女子高中,就沒有今天的我,”周云麗說。她很小的時候母親就去世了,全家靠殘疾的父親和年邁的祖母種莊稼、賣糧食來供她和妹妹上學。“當我聽說一位好心的老師建了一所免費高中時,我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樣。”
華坪女中每周都會有全校性的思政課,學生們坐在院子里,張桂梅老師組織理論學習。“張老師給我們講革命先烈的事跡,帶我們讀黨章,講她創辦女中的艱辛經歷。”周云麗說。
2015年7月,周云麗大學畢業,當時她已經通過了鄰縣一所中學的教師考試。但當她聽說華坪女中缺老師時,她毫不猶豫地放棄了正式職位,回到母校當代課老師。直到一年后,她才通過考試成為一名正式教師。
“這是張老師教我們的,當我們強大起來的時候,要記得去幫助別人。”周云麗笑著說道。
每年畢業季是張桂梅最開心的時候,同學們經常會打電話、發短信給她,告訴她好消息。“她經常跟我夸耀哪個同學在新疆做研究、教書,然后露出像老媽媽一樣滿意的笑容。”王秀麗說。
平日里,張桂梅最喜歡看學生們在體育鍛煉時排成方陣,唱革命歌曲,跳革命舞蹈。她常說:“姑娘們真漂亮,一個個都這么胖,這么白,哼,考上大學得減肥了。”
每天上午課間,校園里都會準時播放京劇《江姐》中的經典選段《紅梅頌》,這是她最喜歡的歌曲,同學們齊聲唱和麗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她偶爾也會哼唱幾句。
紅巖上的紅梅
千里冰霜在腳下
為何怕三九嚴寒?
充滿愛的心向陽光敞開
向著太陽綻放……
這是她的信仰,也是她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