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4-04-04 14:05:57作者:佚名
新浪新聞2023.11.2211:35
蟹黃
改革創新是一把“萬能鑰匙”,但這把“萬能鑰匙”并不是憑空出現的,需要孕育它的土壤。 毫無疑問,教育是培育改革創新精神最重要的土壤。
即日起,紅網“螃蟹觀潮”聯手湖南教育報業集團《湖南教育》編輯部,推出“湖南教育‘市縣樣本’”系列觀察活動,推動地方好的做法和經驗,讓湖南變得更加美好。 “土”更加生機勃勃。
除了常德米粉,常德桃花源、常德教育也很有名。
進入21世紀,教育“塌縣”現象引起廣泛關注。 然而,常德市普通高中教育卻“逆勢”崛起。 雖然生源基數居全省第9位,但高考成績連續多年位居全省前列。
與一些地方一校獨大的格局不同,常德高中教育整體發展水平較高,均衡程度較高。 沒有一個縣(市、區)出現“縣城垮塌”現象,更看不到“超級中學”的蹤跡。 每所學校都展示了自己的教育價值。
常德市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從二十年前的試點,到二十年后大規模、高質量的“常德現象”,為湖南基礎教育特別是普通高中教育的改革發展積累了實踐經驗。
在記者看來,常德的教育經驗也打破了經濟發展的“馬太效應”。 只有留住“小朋友”,才能留住“大朋友”。 高質量教育成為推動地方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因素。
更注重包容,高原高于高峰
常德市轄9個縣(市、區),5個管理區。
受地理位置、經濟發展水平以及大城市“虹吸效應”等因素影響,常德的高中教育也面臨著“崩潰”的風險。
21世紀初,常德高中教育水平處于全省中部。 許多高中的發展一度陷入低谷。
常德市對高中教育統籌規劃、總體布局、合理定位,把辦好高中教育作為市縣兩級“服務一官、造福一方”的標志性、系統性、基礎性、接力任務。 ”。 困境被扭轉了。
2017年12月6日,時任桃園縣委書記、現任常德市副市長周代輝來桃園上任的第一天,時任桃園縣一中校長的嚴立國,趕到他的辦公室,請他擔任學校的主任。 解決教師招聘問題。
“當時他不認識我,我也不認識他,氣氛有點尷尬。好在周書記了解學校的難處,立即給常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的領導打電話。”商討縣一中全市招聘教師事宜。特別支持。” 嚴立國說道。
在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的支持下,桃園縣相關部門當天下午召開會議,為學校招聘20名緊缺教師開通綠色通道。
如今的桃園縣一中校園綠樹成蔭,環境優雅。 真正成為老百姓眼中的“好學校”。
針對普通高中亂招生、挖優秀教師、補課多、考試多、學生睡眠少、運動量少等普遍存在的問題,常德市早認識、早謀劃、早行動, 2008年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政策上,設定了“底線”,亮出了“紅線”。
十多年來,常德普通中學星光熠熠。
以桃園縣一中、石門縣一中、理縣一中、常德市一中、常德芝蘭實驗學校為代表的優質高中知名。 常德普通高中整體發展水平位居全省前列。
在常德看來,“高原”高于“高峰”。
不存在“超級中學”,而是推動全市高中不落下一個縣、一個市、一個區,共同發展、全面發展、均衡發展,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全縣人民在家門口就可以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
2009年以來,常德市普通高中軟硬指標始終位居全省前列。
常德市學校一般沒有重點班、實驗班。 高中三個年級按照年級和性別分為平行班級。 學科教師按照職稱、年齡、性別和綜合素質進行均衡,使全體師生站在同一起跑線上。 關于公平競爭。
在注重高考質量的同時,我們也更加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 在常德的教育理念中,不只是分數和招生,更重要的是“頂”和“全部”。
這或許就是常德的獨特之處。
桃園縣一中有著名的“三不”:第一,不加班;第二,不亂印材料;第三,不搞問答戰術。
蠡縣一中的藝術、體育課程始終全面開放。
常德六中甚至放出“重磅炸彈”:全校取消晚自習,周末不補課。
當學生的思維被充分調動起來時,為什么學習效率就不能提高呢?
桃園縣一中的教育理念非常典型。 他們關注的是底層 25% 的人。
與尖子生相比,后進生的待遇更加“優越”,享有“談話優先、座位優先、輔導優先、作業批改優先”四個優先權。
為了讓每一位老師真正關心“后進生”,學校還設有“后25%”評價制度,以班內成績后25%的學生的綜合表現作為評價標準,考核管理水平一個類的。
也許常德成功的關鍵在于不搞問答戰術,不只關注“尖子生”,不只關注分數和高考,而是超越教育辦教育。
重視教育,努力奮斗
好老師不愿意來,來了也留不住。 這是很多縣初高中的“通病”。
2020年至2022年,常德市共流失縣級及以上骨干教師至外地或其他系統114人。
但在這樣的“失血”背景下,常德卻出現了奇跡:十多年來,該市教育教學質量總體保持穩定。
如何成功“造血”? 常德貢獻了三個“秘訣”:一是機制強校,二是專家治校,三是人才興校。
2018年,常德推進了一項非常關鍵的改革:黨組織領導的主體責任制。 這項改革在常德六中試點。
常德六中新一屆黨委班子深入分析了學校從輝煌跌落到困境的核心原因:在市六中的傳統管理模式中,黨委是學校從輝煌走向困境的核心原因。形同虛設,決策過分依賴校長個人能力,導致重大決策容易出錯,辦學方向也難以把握。 它會誤入歧途,并且很難糾正。
為此,市六中優化學校內部治理結構,建立科學決策、民主管理的運行機制,構建現代學校治理體系,推出黨建+德育五大模式教育創新,黨建+教學改革,黨建+學科建設。
短短幾年時間,該市第六中學實現了“谷底反彈”。 并且學校的模式已經推廣到更多的市立高中。
當然,一所好學校不僅要培養好學生,更要培養好教師。 常德提出“人才興校”理念。
常德十分注重人才引進。 三年來,常德各縣根據教學需要自主招聘教師1201人,儲備了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
石門一中舉行“消防進校園”演練。
最大的保障來自于當地黨委、政府對教育的重視。
桃園縣中原一中校長嚴立國表示,魏立剛、鄭迪祥、龔德涵以及后來的周代輝等六位桃園縣縣委書記都非常重視學校的發展。
在臨澧縣,縣一中在常德市率先完成校園整體搬遷。 早在2002年,時任縣委書記吳友云就帶領縣委、縣政府一班人頂住資金壓力,縣財政投入近2億元建設省級示范性高新區。擁有本市校園面積最大的學校。
此后,歷屆臨澧縣委、縣政府持續支持縣一中建設。 與此同時,縣財政部門在償還搬遷費用方面也節儉了。 后來,黃慶余、陳章杰擔任縣委書記,隨后又陸續還清了縣一中的建設債務。
“20年來,學校經歷了三任校長常德石門一中常德石門一中,但理縣縣委、縣政府對縣一中的重視沒有變,對學校的關心和支持沒有變。” 蠡縣一中黨委書記、校長曾斌發出這樣的感嘆。
當地黨委、政府的一系列工作,是保持常德教育質量穩定的重要因素。
以優質教育打破“馬太效應”
深入分析常德中學的高質量發展與良好的教育生態密切相關。
常德高中教育生態具有鮮明的特點:一是規范,二是和諧,三是可持續發展。
良好的生態是如何形成的? 這與常德在教育中注重理順“左右”、“上下”、“內外”三大關系密不可分。
“左右”是指學校、普通高中教育與中等職業教育、公辦教育與民辦教育的關系。
桃園縣一中無疑是桃園縣高中教育的“領頭羊”,但學校不是壟斷者,而是領頭羊。
在縣教育局的安排下,桃園縣一中領導和骨干赴縣內六區鄉鎮初中和中心學校推廣先進辦學經驗。 從此,桃園縣一中的經驗開始在每所學校扎根。
“上下”是指高中教育與義務教育的關系。 這不僅僅是三年,而是十二年。
從全省來看,常德并不是人口最多的; 就師資而言,常德不一定是最好的; 從生源來看,常德的生源基數不大,招生范圍僅限于境內。
2022年,常德市初中畢業生人數為48401人,位居全省第9位。 顯然,常德高中的教育質量并不是通過掐尖取得的。 這背后一個很關鍵的原因就是“抓全過程”。
只有義務教育質量高,高中教育基礎才能扎實。 義務教育質量特別是中考水平與高考水平呈高度正相關。
“內與外”的關系是學校與黨政、部門、社會的關系。 教育不是“獨奏”而是“交響樂”。
早在2002年,常德就在全國率先設立“9.8助教日”,并將每年的9月8日定為常德市全國助教日。
事實證明,教育的發展不能僅僅依靠教育部門“獨奏”,而是需要黨政領導重視教育、各部門支持教育、人民群眾尊重教育,形成一曲“交響曲”尊重教師、尊重教育。
“常德現象”帶來了什么? 或許我們可以從更大的角度來看待它。
經濟學中有一個術語叫“馬太效應”,意思是強者愈強,弱者愈弱。
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大城市的“虹吸”就是這樣。 優質學生流向教育資源更好的大城市,優質人才也流向就業機會更好的大城市。
通過優質教育,常德不僅留住了“小朋友”,也留住了“大朋友”。 留住人才,也就留住了當地發展的最大資本。
常德雖然地處湘西北,但經濟實力多年來穩居除長沙以外的全省第一。
一定程度上,常德以優質教育打破了“馬太效應”,為當地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 這或許就是“常德現象”的更深層次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