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4-06-10 15:58:33作者:佚名
1、英國是最早具備工業革命條件的國家。17、18世紀,英國的工場手工業迅速興起,棉織、采礦、冶金、制鹽、玻璃等行業蓬勃發展。18世紀60年代,英國工業革命首先從棉紡織業開始。1733年,J.凱伊發明飛梭英語作文網,使織布效率提高了一倍。1767年,J.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紡紗機,并于1770年獲得專利。1769年,R.阿克賴特發明水力紡紗機,并于1771年在克朗福德創辦了第一家棉紡廠。
2. 法國起步于18世紀末。18世紀末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后,國家通過統一度量衡和關稅統一了國內市場。到1860年代末,工業革命完成。
3、19世紀40年代末期工業革命的發祥地,德國工業革命大發展,棉紡織業以巴伐利亞、符騰堡、巴登為中心,1847年開始使用蒸汽機作為動力,1950年代出現股份制大工廠。亞麻紡織業因農村家庭轉向棉紡織而衰落。毛紡織業在1920年代發展為小產業,19世紀中葉衰落,德國統一后恢復為大產業。
4、19世紀30年代,俄國工廠手工業已達到相當規模,大商人、買主、富農和一些經營商業性農業和工廠手工業的地主積累了大量資本,能夠從事機器生產。國內外市場進一步擴大,俄國工業革命的條件基本形成。在俄國工業革命的各個階段,鐵路都起著主導作用。1851年,連接圣彼得堡和莫斯科的鐵路通車。
1861年以前,形成了三大工業中心:①烏拉爾、②中央工業區、③波羅的海沿岸工業區。
5、歐洲其他國家最遲也在19世紀上半葉開始了工業革命,如中歐的波蘭、波西米亞(捷克),南歐的米蘭、加泰羅尼亞等地區,在19世紀末都已具有相當規模的工業,不同程度地完成了工業革命。
歐洲工業革命通常是指歐洲資本主義機器工業取代以手工技術為基礎的工場手工業的革命,又稱產業革命。它既是生產技術的革命工業革命的發祥地,也是社會生產關系的重大變革。它始于18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結束于19世紀末。工業革命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快速發展,使商品經濟最終取代了自然經濟,從手工作坊過渡到大規模機器生產工廠,是生產力的巨大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