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4-07-15 20:39:40作者:佚名
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教學方式的變革
河南省實驗中學校長吳振民
根據我省新高考改革實施方案,從2022年秋季入學普通高中一年級學生開始,實行普通高等學校“兩基一參照”考試招生模式,到2025年形成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化錄取的初試招生模式。普通高中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學習新高考改革精神,提前謀劃、科學應對,結合省情、校情,調整變革教育教學方式。
1、更新教育教學觀念。
相較于傳統“大文科大理科”“包考”招生模式,新高考改革強調“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化錄取”,除三門統一的高考科目外,另三門選考科目給予學生更大的選擇自由。高中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更新教育教學理念:
第一,要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個性發展、卓越發展的高度認識新高考改革的價值取向,力求“讓教育適合學生”,而不是“選拔適合教育的學生”。
二是圍繞“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核心問題,堅持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習為中心,通過建設全面、有特色的課程體系,使學生真正養成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所必需的道德品質和關鍵能力。
三是緊緊圍繞學生核心能力和學科核心能力培養落實學科教育任務,把課程改革和高考綜合改革精神落到實處,堅持“五育人”融合發展,適應學生個性化、多樣化需求,開展以核心能力為引領的新型教學,努力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
四要破除“五個只管”的痼疾,轉變重考試、輕能力、重排名、重素質、重分數、輕品德的不健康評價取向,立足素質教育目標,關注學生成長過程中的突出表現,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改進綜合評價,構建多元化、綜合性的評價體系。
2.搞好教學組織改革。
由于新高考賦予了學生除語文、數學以外科目的選擇和組合權,學生可以根據未來報考專業的需要,選擇多種多樣的科目組合。這意味著學生選擇的學科領域不再局限于傳統的文理科領域,還可以進行更為精細的“學科領域選擇”。基于此,學校需要根據學生對各學科領域的科目選擇情況,做出適應性安排,并采取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行政和教學組織管理。選課、排課將成為高中教育教學的新常態。要有序推進選課、排課,必須設計三個表:
第一是課程設置,要對三年制各學科的科目(必修課、選修必修課、選修課)進行統籌安排,并根據各階段的選課情況、師資結構等,合理分配各階段的各類課程。
二是課程表,利用信息化手段,制定選課規則,科學編制學生選課表,確保每個學生選課有指導、選課有方向、課堂條件有保障。
三是考核表。對學生選課選課效果的評估和反饋,應通過班主任考核來實現。選課選課后,班級管理模式由“1”(一名班主任)變為1+N(一名行政班主任+N名教學班導師)。學校應通過完善考核制度、科學制定考核表等方式,明確班主任職責分工:行政班主任負責本班學生的日常作息、安全紀律、成績提升、素養培養等全局性、長效性工作,教學班導師負責學科考核和學業管理。
3.加強職業生涯規劃指導。
新高考改革的核心理念是“實現學生成長、國家人才選拔和社會公平的有機統一,為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更好地提供人才支撐”。高中教育工作者要站在國家對人才需求的高度和學生興趣特長的角度,通過對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科學指導,實現學生個人選擇與國家選擇的共振,實現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根本目標。
一是成立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中心,按照“一生一案”方式建立學生職業生涯發展檔案,對學生在理想、學業、生活、友情、升學、心理等方面進行全方位指導。
二是構建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課程體系。用三年時間,構建高一“認識自我、學習體驗”、高二“選課考試、科學規劃”、高三“專業搭配、自主發展”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課程體系。
三是針對性地進行選課、排課指導。通過開設專題講座、邀請專家指導、家長座談會等形式,引導學生在選擇科目時考慮“自己喜歡什么”“自己需要什么”“自己擅長什么”,結合個人興趣、社會需要和個人特長,綜合考慮、理性選擇。
實施綜合素質評價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王睿 鄭州市第二高級中學
《河南省深化高考綜合改革實施方案》在全省人民高度關注下于近日印發實施,2022年秋季入學新生將首次開始執行高考綜合改革方案。河南省最終實施高考綜合改革,是立足本省實際,本著慎重對待高考改革的態度河南省普通高中綜合管理系統,在總結分析其他省市高考改革經驗的基礎上,經過認真充分論證,制定出適合河南省教育實際、符合高考改革發展方向和國家人才戰略的高考綜合改革實施方案,對推動普通高中高質量發展,促進高中學生全面個性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鄭州市第二高級中學是全國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實施示范校、河南省首批多元化發展示范校。學校于2018年開始探索實施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建立了學生評價、班級評價、教師評價相結合的綜合素質評價體系。結合學校實際,我們想就“完善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分享幾點思路。
一是評估突出客觀性,要把客觀記錄與積極引導結合起來。
高考改革的基本模式是“兩基一參照”:以統一的高考和高中學業水平測試成績為依據,以綜合素質評價為參照。“兩基”呈現的是量化的分數,操作起來更加直觀流暢。“一參照”呈現的是成長記錄的過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學業水平、身心健康、藝術素質、勞動和社會實踐等,是定量與定性內容相結合的綜合素質評價。因此,在具體操作和實施上有很大差異,關鍵和難點在于如何真實記錄學生的成長足跡,尤其是學生的優異表現。
客觀中立的評價并不意味著學校就此止步,而是應該有計劃、有目的、有針對性甚至有組織地引導學生,特別是在學校特色發展、多元化發展和學生興趣愛好特長等方面,積極搭建成長支架,豐富課程供給,提供更多資源平臺,做好師資銜接,建設活動場地和場所,加大信息化投入,做好及時、持續、高保真的信息采集。
第二,評估要具有連續性,要把學校意愿與個人意愿結合起來。
學校的定位和學生的自我認知要高度一致,即要取得優異的綜合素質測評成績,必須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做出優異的成績,取得較高的榮譽,豐富閱歷。如果只注重學業發展,只鉆研考試科目,那么綜合素質測評肯定不會出類拔萃。高考綜合素質測評是一個過程檔案記錄,而不是簡單的成績。學生綜合素質測評模塊的重點、難點、創新點都在學生成長記錄的敘述中。成長記錄是評價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依據,學生的成長軌跡是通過事件、經歷、數據、成績、榮譽、成就等具體事物來呈現的。未來為高校提供學生綜合素質材料,重要的一項就是成長記錄。因此,要教育和培養學生堅持寫、按時寫、如實寫。 學生寫成長記錄,不僅是學校的培養要求,更是學生綜合素質的體現。
三是考核體現嚴肅性,要把管理工作與監督體系結合起來。
在具體操作上,可充分利用省級綜合素質測評信息管理平臺,由各高中按照統一要求動態、程序化錄入學生成績,真實反映學生發展情況,形成學生綜合素質檔案。為確保信息錄入的真實性和準確性,需完善信息核實、公眾投訴、申訴審核、記錄審核等監督保障制度。
從學校角度,一方面要公平、公正、公開地記錄學生的成長足跡,真實反映學生的總體表現;同時要為學生搭建多樣化的發展平臺,提供多樣化的展示機會,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讓學生擁有更多的歷練,力爭讓每一位學生都出類拔萃。
新高考背景下推進普通高中學生成長指導的思考與實踐
葉曉瑤 鄭州市第四十七中學
《河南省深化高考綜合改革實施方案》的發布,明確了我省高考綜合改革的指導思想、總體目標和主要任務,具體提出,實施新高考改革“要建立完善學生成長指導體系,創新教學管理和班級管理模式”。
隨著高考綜合改革和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的推進,特別是選修課的實施,普通高中學生發展指導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加強對學生理想、心理、學習、生活、職業規劃的指導,幫助學生充分認識自己、社會、專業、職業,樹立遠大的理想信念,根據自身特點選擇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顯得尤為重要。對于普通高中來說,學生發展指導是學校的基本職能,也是學校必須為學生提供的專業服務,是體現普通高中育人功能的重要舉措,對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完善現代學校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2020年,教育部在《關于做好全國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實施示范區和示范校建設工作的通知》(教函〔2020〕19號)中要求示范校“在開發選修課、推廣選修課、加強學生發展指導等關鍵環節上取得突破”。鄭州市第四十七高級中學作為國家級“雙新”示范校,近年來在構建學生發展指導體系、拓寬育人渠道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思考,推進探索實踐,形成了一定經驗。總的說來,要把學生發展指導工作落到實處,要做好三個方面:
1.注重一體化設計,加強統籌協調
學生發展指導涵蓋理想、心理、學習、生活、生涯規劃等各方面,是一項既與德育教學并行又包含于德育教學之中的全新工作,如果簡單地將其歸結于教學或德育部門,勢必影響學生發展指導在學校全過程的滲透和開展。為此,應成立學生發展指導與生涯教育專門機構,在校務委員會領導下,全面負責學生發展指導的統籌規劃、推進和管理工作。同時,學校應在“立體化育人”的基礎上河南省普通高中綜合管理系統,構建“人人導師制”指導模式,將學生發展指導滲透到日常管理、教育教學、服務保障等各個環節,形成“人人參與、全面指導、系統保障”的發展指導體系。
2.實現二者結合,完善引導機制
人的成長發展是整體性的、綜合性的,因此學生發展指導工作必須做到過程化與個性化的統一,實現雙延伸對接與個性化指導相結合。針對學生成長的系統性,學校應做好高中三年遞進式選拔、考試指導,同時延伸初中與高中的適應銜接,延伸畢業、就業跟蹤指導,構建一體化指導機制;針對學生發展的特殊性,學校應實行個性化菜單式定制指導,在豐富的指導課程和“人人導師制”的保障下貝語網校,結合綜合素質測評,為每個人建立學生發展指導檔案。
3. 提供三類課程,豐富教育體系
學校教育的載體是課程,??課程教育是學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根本途徑。因此,搞好課程建設既是高中學生發展指導的內在要求,也是必然條件。為此,學校應構建包括自我認知、職業認知、社會體驗三位一體的學生發展指導課程體系。
1.自我認知課程。要系統開發智慧教室大數據信息平臺,生成涵蓋學生學業水平、性格興趣、價值追求、能力評價、職業設計等的自我認知數據平臺體系,使學生成長有目共睹、評價管理有依據、發展指導有標準。
2、職業認知課程。積極拓展渠道,引入優質社會資源進校園,邀請校友擔任導師,介紹所就讀的學校和所學專業;邀請家長、行業精英走進課堂,還原行業和職場;邀請專家教授舉辦職業講座。此外,通過職場精英訪談、職場體驗等形式,組織學生學習和實踐。
3.社會體驗課程。社會體驗課程要依托社會實踐、研習體驗活動,加快課程建設步伐,實現“普通高中學生社會體驗課程設計”系列校本課程的全面建設。
四、加強四項建設,確保工作實效
總結學校探索經驗,做好學生發展指導工作必須始終在四個方面形成系統性建設。一是要把握階段性特點,統籌指導內容。要明確學生需求和學校階段性定位,循序漸進地開展發展指導工作,科學統籌內容設計,抓住“牛鼻子”,打好“組合拳”。二是要運用現代技術手段,確保發展指導的實效性。只有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形成信息閉環,做好后續指導,才能確保學生發展指導的實效性。三是要開展常規性指導研究,優化發展指導方法。不斷開展和加強常規性學生發展指導研究,不斷優化發展指導的過程方法是增強學生發展指導實效性的必由之路。四是要加強多維融合,完善發展指導機制。學生的專業選擇、職業認知必須與學業學習、價值引導緊密結合。 學生發展指導的最終方向是實現職業體驗、科學探索、人文情懷、價值追求的統一。
協調 | 朱榮宇
審計 | 楊小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