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05-20 09:47:33作者:佚名
中國地質大學隸屬于教育部,是一所全國重點大學,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北京地質學院,曾是國內外知名的八大學院之一。該校以理工科為主,實現了理、工、文、管等學科的協調發展,成為了一所多科性大學。它是全國33所設立研究生院的高層次學府之一,也是“211工程”重點建設的大學。此外,中國地質大學還獲得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人事部的授權,能夠自主審定教授的任職資格,并自行審批增列博士生導師。該機構擁有23個碩士點學科專業、10個博士點學科專業網校頭條,以及2個涵蓋碩士和博士學位的一級學科授權點。同時,設有2個博士后流動站。其中包括9位中國科學院院士,109位博士導師,224位教授和451位副教授。此外,該機構設有5個國家重點學科,13個省部級重點學科,2個國家級專業實驗室和7個省部級開放實驗室。
學校介紹
悠久歷史 聞名中外
北京地質學院,即中國地質大學的前身,成立于1952年,它是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天津大學、唐山鐵道學院等高校的地質系(科)合并而成的。該校曾是當時國內外知名的八大學院之一。1975年,學校遷至武漢,并更名為武漢地質學院。到了1986年,國家教委同意在武漢地質學院的基礎上設立研究生院。再經過1987年11月的正式批準,中國地質大學正式成立,并在北京和武漢兩地開展教學活動,總部位于武漢。我國對高等教育機構的管理體系進行了重大改革,我校已從國土資源部的管轄范圍轉至教育部直接管理。
環境幽雅 交通便利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總部設于此,緊鄰武漢的東湖風景區,南接武黃高速公路,北鄰東湖磨山公園,地勢優越,山水相依,景色宜人,環境雅致,交通便捷。北京學區坐落于北京市海淀區學院路,原為北京地質學院所在地。中國地質大學占地面積達106.98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約為67.9萬平方米。學校在北京和武漢兩地設有藏書豐富、資料完備、標本齊全的三館大樓,包括圖書館、資料館和博物館。此外,學校還擁有設備先進的測試中心、計算中心以及網絡與教育技術中心。同時,學校配備了功能完善的多功能運動場、體育館、游泳池以及大學生活動中心等設施,為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高素質專業人才提供了優越的環境和條件。
門類齊全 實力雄厚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擁有地球科學學院、資源學院、材料科學與化學工程學院、工程學院、管理學院、人文與經濟學院、信息工程學院、珠寶學院、高等職業技術學院,此外還設有以成人教育為主的工商管理學院和成人教育學院,共計十一個學院;同時,該校還設有地球物理系、機械與電子工程系、外語系、數學與物理系等四個系。我校擁有35個本科專業,涵蓋40余個專業方向,所有本科專業均具備授予學士學位的資格。其中,23個學科或專業可授予碩士學位,10個學科或專業則可授予博士學位,此外還設有2個博士后流動站。我校被國家認定為“地質學”理科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的基地,同時也是國土資源部認定的地質工科人才培養基地。自學校成立以來,已有二十余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在此授課。目前,學校擁有教職員工3494名,其中包括9位中國科學院院士,109位博士生導師,224位教授,以及451位副教授。此外,還有眾多跨世紀的中青年教學和科研骨干力量。在校生總數接近19000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專科生、研究生和留學生共計約12000人。
嚴謹校風 桃李芬芳
中國地質大學經過長期的教育實踐,培育出了“勤奮刻苦、嚴謹謙遜、團結協作、充滿活力”的優良校風。該校依據學生具有強烈的愛國心和責任感、出色的計算機及外語能力、扎實的理論基礎、出色的管理能力以及強烈的創新意識和創造力,持續深化教學改革。學校遵循教育發展的客觀規律,引入競爭和激勵機制,對表現優異的學生實施免試攻讀碩士學位政策,并開展碩士與博士聯合培養項目。實施特別措施以激發杰出人才嶄露頭角。強化并優化德育教育,積極弘揚積極進取的人文理念,極為重視校園文化的培育,從而在全社會塑造了卓越的辦學風貌,所培養的學生在各行各業中廣受歡迎并受到高度贊譽。幾十年來,學校為國家輸送了超過四萬名畢業生,其中多數人成長為科研和生產領域的骨干力量,許多人擔任了各級單位的領導職務,其中部分人更是在黨和國家的政府部門中擔任了關鍵領導崗位。更令人驕傲的是,至今已有19名校友當選為我國科學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
科學研究 成果豐碩
中國地質大學不僅是教學的核心,也是科研的核心。該校擁有5個國家級重點學科,13個省部級重點學科,2個國家級專業實驗室,以及7個省部級開放實驗室。自九十年代起,學校共完成了近1000項科研項目,其中11項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科技進步獎或國家發明獎中國地質大學網絡教育學院,235項榮獲省部級特、一、二、三等獎,另有41項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我國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得以實現中國地質大學網絡教育學院,得益于在尋找和合理利用資源、減輕自然災害、維護人類生存環境、拓展生存空間、推動社會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的和諧共生、重建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等方面所取得的顯著成就。
廣泛交流 放眼世界
中國地質大學在國際學術交流方面成果豐碩,已與包括美國、英國、日本、德國、俄羅斯在內的20余國建立了穩固的長期合作關系,并與全球150余所高校及學術機構建立了學術與資料交流的紐帶。自1990年起,已有超過750人次赴海外進行學術進修、授課、參會及科研合作。此外,該校每年成功舉辦2至3次規模宏大的國際會議。學校接納并教育了來自日本、俄羅斯、朝鮮、埃及、伊朗等十幾個國家的留學生,共計120余人。同時,學校還邀請了將近千名外籍專家和訪問學者來校擔任教職、進行講學以及發表學術演講,其中包括國際知名學者陳香梅女士、前地球科學聯合會主席W.S.Fyfs教授以及俄羅斯科學院院士庫德利亞索夫等25位專家,他們被聘請為學校的名譽教授和客座教授。
群體活動 蓬勃開展
中國地質大學是一所設立有高水平運動隊的學府。該校在第六屆和第七屆全國運動會上榮獲“全國群眾體育活動先進單位”稱號,并在第四屆、第五屆全國大學生運動會上兩次奪得“校長杯”。自九十年代起,我校的羽毛球、攀巖、毽球、定向越野等項目屢次代表我國參加國際賽事,贏得了13枚金牌、12枚銀牌和14枚銅牌,為國家贏得了榮譽。茨洛同學于1998年攀登珠穆朗瑪峰取得成功,此舉使他成為我國首位登上珠峰的在校學生。我校及各系(院)均設有文化活動中心,這些中心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業余文化生活。
面向未來 勢頭強勁
1994年5月,中國地質大學順利通過了“211工程”的部門預審環節。到了1996年4月,國土資源部與湖北省政府達成一致,簽署了旨在將中國地質大學建設為一所頂尖大學的聯合共建協議。1996年5月10日,我國官方正式同意我校加入“211工程”建設項目。緊接著,1997年4月29日,我校順利通過了由國家計委、教育部、財政部委托,并由國土資源部組織的專家評審組對“211工程”立項的嚴格審核。到了2000年2月,學校完成了向教育部的劃轉,正式成為教育部直屬的重點高校。這一切都預示著我校即將邁入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為了迎接21世紀的挑戰,以及地球系統科學時代的到來,中國地質大學將遵循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視察學校時贈送的“為促進人類與地球的和諧共生,作出更加顯著的貢獻”的題詞精神。我們正朝著建設一個以地質、資源、環境、地學工程技術為特色,以理工科為主,理、工、文、管多學科融合的現代型、國際型、開放型的一流大學的目標不斷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