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06-26 16:48:06作者:佚名
整個暑假期間,浙江農林大學各院系都在全力投入一項共同任務——那就是對新一輪人才培養方案進行全面修訂的調研與討論。農業與食品科學學院副院長劉慶坡認為,在過去十余年間,這次培養方案的修訂力度尤為顯著。在此過程中,全校涉及農業的專業正按照新農科的標準,對人才培養模式進行著調整與提升。以劉慶坡所在的農學院為參照,該學院將增設眾多跨學科融合課程,諸如“大數據在現代農業生產中的運用”、“農業信息技術”以及“農業機器人技術基礎”。這些課程已不再局限于傳統農科領域浙江農林大學天目學院教務處,我們旨在拆除那些“無形”的壁壘,拓寬學生的視野。劉慶坡向記者透露。
自今年六月啟動的人才培養計劃變革,標志著浙江農林大學在加速推進新型農業科學建設道路上的一次積極探索。自2018年起,該校便設立了專注于農業科學領域的求真實驗班,旨在培育一批具有卓越創新能力的頂尖人才。學校舉辦了關于新農科建設的研討活動,隨后,不僅成立了校專業建設委員會,還在全校范圍內針對所有涉農專業設立了新農科專業建設工作小組,通過全面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及進行專業評估,精準識別專業建設的不足之處,并加速對現有專業的改造和升級。
由于歷史因素的制約貝語網校,涉農專業過去長時間內都是依照傳統農業生產模式進行分類。但是,伴隨著現代農業和現代農場的發展,這種分類方式逐漸顯得不相適應。浙江農林大學教務處處長郭建忠指出,以農學專業為例,過去學科之間界限分明,存在明顯的學科壁壘,知識體系之間相對獨立,交叉融合較少。劉慶坡也表示。
要使傳統農業科技不與產業發展脫節,“新農科代表了一種全新的思維模式。”林業與生物技術學院常務副院長王正加如是說。以林業產業為例,我們需要從過去單純追求木材經濟生產的“砍伐”模式,轉變為注重生態保護和建設的“養護”模式。同時,林木的培育、初步加工、灌溉等環節,現在都可以借助機器完成。此外,我們還應引入5G、大數據以及GPS定位等先進技術。林學院在“新版”培養方案中引入了課程群這一橋梁,教師們依據專業知識的最新體系,重新編排了相關課程,以此降低內容上的重復與舊知識的重復講解。此外,學院還將推行“競賽進課堂”的舉措,要求每位本科生在導師的指導下至少參加一次學科競賽,以此來提升他們的創新能力。
浙農林大在學校層面已經將打造人工智能學院等系列產業學院納入了整體規劃之中。郭建忠表示,這些產業學院的建設目標是要與一般工科院校的產業學院有所區別。他們的任務是,為農業科學未來的發展提供堅實的支持。去年年末,學校攜手浙江天目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共同擔任主導,聯合浙江大學、南京大學等多所知名學府,正式創立了天目山大學生野外實踐教育基地聯盟。此舉旨在拓寬農科學生的知識領域,促使他們從書本知識轉向實際操作,親身體驗實踐的真諦。
農科學生的知識體系亟需重新整理。郭建忠指出,我們需將教學重點從過去的產業服務導向轉變為更加重視學生的全面成長,并促進專業與通識教育的結合,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本學期起,學校已將新農科求真實驗班中成效顯著的學術英語課程、新生研討課以及大學寫作課程等,在校內更廣泛地推廣實施。郭建忠認為,開設新生研討課有助于解決農科學生在大一第一學期專業課較少,但又急需加深專業認知的問題,進而有助于他們更早地增強對專業的認可與認同。2014年浙江農林大學天目學院教務處,浙江農林大學明確了培養頂尖創新人才、復合型人才、高級應用型人才等三種不同類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并據此對培養方案進行了具體細化。在專注于創新的農業科學實驗班級中,我們注重學生扎實的基礎知識,不僅涵蓋了農業科學的核心基礎課程,還增設了國際交流項目,以此提升學生的國際學術交流技能。
定向培養構成了農科專業人才培養不可或缺的一環。浙江農林大學的定向培養計劃曾榮獲我國校企合作優秀案例獎項,目前正積極籌備推出升級版的“2.0”定向培養項目。郭建忠表示:“那些急需定向人才培養的基層單位,普遍存在一定的人才短缺問題。我們計劃與他們共同建立專業實踐基地,旨在緩解當地的人才匱乏狀況,并提升學生對社會實際情況的了解程度。”在農學院,教師們正致力于根據定向生的特性,對培養方案進行優化調整。這些定向培養的學生,其入學質量普遍較高,并且他們往往帶著未來的職業目標來求學。劉慶坡指出,關鍵在于如何有效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學院不僅準許這些學子跨專業選課,拓寬知識領域,而且積極倡導他們投身于學生管理與社團活動,以此增強他們的團隊協作與交流技巧。得益于對人才培養方向的精準把握,學生與雇主雙方的滿意度自那以來均持續保持在較高水平。
近期,教育部辦公廳對外發布了全國新農科領域研究與實踐項目的立項信息。浙江農林大學共有五個項目成功入選,這一數量在眾多高校中名列前茅。
《浙江教育報》:20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