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1-04-25 23:17:47作者:網絡
??教學設計是以獲得優化的教學效果為目的,以學習理論、教學理論及傳播理論為理論基礎,運用系統方法分析教學問題,確定教學目標,建立解決教學問題的策略方案、試行解決方案、評價試行結果和修改方案的過程。
教學設計一般包含有下列5個基本要素:教學任務及對象;教學目標;教學策略;教學過程;教學評價。
??任務及對象、目標、策略、過程和評價五個基本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構成了教學設計的總體框架。
? ? ? ? ? ? ? ? ? ? ? ? ? ? ? ? ?教學設計格式和要求
【標題】
標題要具體、明確。
??通用格式為“**版**年級**內容的教學設計”,一般不用副標題。可以設計一個課時,也可以設計幾個課時或系列教學。
【署名】
寫明單位、姓名、郵編、聯系電話、電子信箱。如果署名是教研組或多人合作,應說明誰是執筆人或第一作者。
??
【正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課前系統部分
一、設計思想
簡要說明本課教學的指導思想、理論依據和設計特色。
二、教材分析
1.分析《課程標準》、《學科教學指導意見》對本課教學內容的要求。
??
2.分析本課內容的組成成分和在教材學習中的地位和作用;
3.分析本課內容與(小學、初中、高中教材)相關內容的區別和聯系。
三、學情分析
1.分析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和能力基礎;
2.分析學生學習本課可能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3.分析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采取的各種學習策略。
??
四、教學目標
用具體、明確、可操作的行為語言,描述本課的知識、技能、能力、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教學目標。
五、重點難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
六、教學策略與手段
本課教學中所運用的教學模式、教學策略和教學手段。
??
七、課前準備
1.學生的學習準備;
2.教師的教學準備;
3.教學環境的設計與布置;
4.教學用具的設計和準備。
第二部分、課堂系統部分——教學過程
(一)課前探究部分
設計出引導學生進行課前準備和探究的問題及方案要求。
??
(二)新課導入部分
設計出每節新課的教學引語及導入方案,要著力于起到“凝神、起興、點題”的作用。
(三)師生互動部分
1。設計出每節新課的教學結構(包括板書)。
??
2。寫出每個教學步驟(含設計目的和意圖) ?在教學結構設計中要注意體現下列6個原則:
(1)。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2)。從學生的問題出發營造教學情境,設計教學問題并引導學生探究、解決問題。
??
(3)。設計出以任務型教學指導下的師生互動方式。
(4)。爭取準備兩、三種針對不同群體學生的教學安排。
(5)。對教材內容作適當的處理,發掘出教材內容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系及育人作用。
??
(6)。課堂教學要減少統一講解,增加學生的自主探究,增加學生的分組活動。
(四)課堂總結部分
1。設計出針對教材知識內容的系統的回憶鞏固問題及方案。
2。設計出發散、擴展、升華學生思維的問題及復習鞏固方案。
??
(五)課后作業部分 ?提出2-3個與本課設計相關的、值得反思和討論的問題
第三部分、課后系統部分——教學后記
要求:
1。評價出你的每節課的教學設計的實施結果。
??
2。對你的每節課的教學設計進行及時的修改、補充、完善。
3。寫出你的教學感想、心得、體會。
教學案例格式
1。應包括上面的各個環節
2。應包括課堂實錄
3。
??應加上點評與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