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1-07-15 02:22:02作者:admin2
教師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有著他獨特的教學方式和理念,但是社會在進步,人也在改變。應該自己反思一下,是否應該與時俱進做出適當的改變,反思一下自己是否做得對。是否能做得更好。這樣對自己能力的提升還有教育孩子是否能更好。所以反思非常重要。
一、教師要正確認識反思
反思對看到的、聽到的、親身經歷過的教育教學現象所進行的一番認真思考。教師用批判和審視的眼光看行自己的思想、觀念和行為,并做出理性的判斷和選擇。反思之后用自己的觀點、看法,評價用于自己的實踐教學就是改進教學的行動。一邊教學一邊反思,教學與反思研究相結合,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形成自己的教學思想和風格。
二、教師要提高反思能力
反思是教師教學中一種內省活動,也是新課改背景下教師應該具備的一種能力。要不斷地對自我及教學進行積極、主動的計劃,檢查評價、反饋、控制和調節的能力。1、要有自我監控能力:提高自我的觀察、判斷、評價和設計的能力。要有教學效能感,對教師自身教學效果的認識,評價進而產生的價值感、自我滿足感,自我信賴感。要有職業意識。2、要有教學監控能力。在教學活動內容中,教師要寫有效的教學計劃,即教學設計,在課堂教學之前,明確教學課程內容、學生興趣和需要,學生發展水平、教學目標、教學任務以及教學方法與手段。預測教學中可能出現的問題與可能的教學效果。3、要有課堂的組織與管理能力。在課堂上密切關注所有學生的反應,努力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隨時準備應付課堂上的偶發事件。4、教學中,師生言語互相溝通,教師要努力以自己積極的態度感染學生,以多種形式鼓勵學生努力學習。5、教師對學生的提問、回答、作業、交流、操作等學習行為進行及時評價,或指導學習主體或同伴對學習行為進行評價。6、教學反思。課上完后,對自己上過的課的情況進行回顧和評價。把它記錄下來。
三、 教師要寫教學反思
反思貫穿于教師的整個教學生涯當中,而不是某一個階段的特殊任務。所以要求每一堂課后寫一寫簡短的篇反思。教師要反思以下幾個方面。1.
要反思教學行為是否達到教學目標
在制定每節課(或活動)的教學目標時,要特別注意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對學生的可持續發展來講,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其適用性更廣,持久性更長。因此,情感、態度、價值觀必須有機地融入到課程教學內容中去,并有意識地貫穿于教學過程中,使其成為課程教學內容的血肉,成為教學過程的靈魂。2.
要反思是否創造性地使用了教材
教材,歷來被作為課程之本。教材的首要功能只是作為教與學的一種重要資源,但不是唯一的資源,它不再是完成教學活動的綱領性權威文本,而是以一種參考提示的性質出現。教師不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設者。我們在創造性使用教材的同時,可以在“課后反思”中作為專題內容加以記錄,既積累經驗又為教材的使用提供建設性的意見。3.
要反思教學活動是否有“溝通”和“合作”
葉瀾教授曾提出:“人類的教育活動起源于交往,教育是人類一種特殊的交往活動。”教學活動作為教育活動的一部分,“沒有溝通就不可能有教學”,失去了溝通的教學是失敗的教學。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學中的師生關系不再是“人與物”關系,而是“我和你”關系;教師不再是特權式人物,而是與學生平起平坐的一員;教學便是師與生彼此敞開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納的對話過程。沒有交往,沒有互動,就不存在或未發生教學,那是只有教學形式表現而無實質性交往發生的“假教學”。4.
要反思教學過程是否適應學生的個性差異
學生的個性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成功的教育制度,成功的教育者,必須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長因材施教,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因此,無論是情境的創設還是內容的呈現,無論是問題的設置,還是釋疑解惑,均應“為了一切學生”,多層次、多維度、多渠道地開展教育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