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4-06-05 09:17:08作者:佚名
立春習俗
1. 春季
立春節在立春前一天舉行,目的是迎春、迎回巨芒神。會派一名春官來迎春,由乞丐或妓女擔任,宣告立春。過去,每年的御歷上都有巨芒神和春牛的圖畫。晚清點石齋畫報上的“龜報春”和“銅鼓驅疫”是當時慶祝立春的重要活動。
2.胡春牛
貼春牛的習俗,在立春前就開始了。按照傳統做法,縣衙(縣衙)在立春前,聘請造紙能手齊聚縣內,精心制作春牛像。一般用竹篾綁好牛的骨架,用春木做腿,再在上面糊紙、上色,牛像就制作成功了。據說,如果貼紅黃紙多,那年就會“五谷豐登”;如果貼黑紙,那年就會歉收。因此,縣令安排多用紅黃紙,以籠絡民心。春牛貼好后,要舉行開光點睛儀式,即設香案,祭拜。
3. 打春牛
有桑木制成的春牛,是專門用于“打春牛”習俗的“牛”。冬至后的第二天英語作文網,取土做泥模,雕成與牛大小相仿的模樣,上面畫上四時八節、三百六十天、十二時辰。立春前一天,官民先在約定的農壇上祭祀,之后由縣管事(縣令)親自執犁,鞭打“春牛”,表示春耕開始。隨后,群眾假裝耕地,一邊耕,一邊鞭打“春牛”,喊“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五谷豐登”等吉利語。 為了迎接春天的到來,縣城郊區首先要選一塊風水好的地塊,搭起“春棚”,準備迎接春天的到來。春棚一般搭在交通要道上,人多聚集的地方,四周插上五彩的彩旗。
打春牛又稱鞭春牛、鞭土牛,起源較早,至今保留,但唐宋時改為春節,并盛行起來。特別是宋仁宗頒布《土牛經》后,鞭打土牛的習俗更加廣泛,成為民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鞭打春牛的意義不僅限于送寒促春耕,還有一定的巫術意義。山東民間要打土牛,人們爭搶春牛土,稱為搶春,搶牛頭以示吉祥。此外還有采茶、祭春牛活動,湖北也有舉辦龜報春的習俗。除御歷上有春牛圖外,春牛圖也作為春節吉祥圖普遍刻在各地年畫上。 立春的含義和象征?民俗介紹!
4. 春咬
立春也有食物,主要是春餅、蘿卜、五香菜等。在南方,春卷很受歡迎,街頭賣春卷的商販也很多。這里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過去人們以為吃春就是吃蘿卜,其實也包括吃春餅;二是所謂迎春,就是迎春。至于吃蘿卜,比較通俗的說法是能解春乏,其實吃春不止于此2024年幾點幾分立春,除了解乏以外,主要是通氣,讓人青春永駐。五香菜是由五種辛辣食物,配以蔥、蒜、椒、姜、芥等,作為餐食的調味品。
5. 春游
立春后,趁著天氣轉暖、百花齊放,人們喜歡外出踏春,這就是俗稱的出城探春或踏春,也是春游的主要形式。
6. 立春
在古代重大傳統節日中,祭祀神明、祭祀祖先是節日的一大主題。凡是古代傳統節日,都有濃厚的節祭色彩,都有一套或簡或繁的祭祀儀式。春節是民間傳統的文化活動,春節有祭祀春神(春神居芒,又稱芒神)、太歲、土地等神,還有鞭春牛、迎春、探春、咬春等活動。浙江省在春節前一天有迎春活動。春節前一天,居芒神被抬出城上山,同時祭祀太歲。太歲是年神,坐鎮年位,掌管一年的吉兇禍福,所以民間也祭祀他。按傳統的干支紀年規矩,春節是新舊太歲交接之時。 太歲神對應六十甲子,共六十位,每年值班一位2024年幾點幾分立春,當年值班的太歲稱為“太歲當值”。太歲在寅時,稱為舍提閣;太歲在卯時,稱為單彥;太歲在辰時,稱為支序……祭拜太歲是中國民間驅邪避災、祈求吉祥的古老傳統習俗。立春是什么意思?每年立春在幾月幾日?
7. 其他風俗
立春祭祖的習俗流傳下來,成為農歷正月的祭祖活動。有的地方在大年初一之后的幾天里不打掃房子,因為擔心冒犯了回家過年的祖先神靈。有的地方大年初一禁止倒垃圾,就是源于后一種習俗。
古代立春日舉行祭天儀式,祭天儀式的內容包括向地母祈禱,祭天儀式結束后,人們聚在一起喝酒,這是后世“合祭”和“拜年”儀式的雛形。
古時人們在春節時常貼上“宜春”二字,逐漸發展成為春聯,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避邪消災、迎祥納福的美好愿望。
立春這天,民間藝人會捏很多泥牛,叫“春牛”,送到各家各戶,叫“送春”。有的地方還會用黃紙在墻上貼一副春牛的畫,黃色代表土地,春牛代表農耕。
關鍵詞:立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