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4-04-30 07:14:03作者:佚名
“《長恨歌》不是我寫的,是白龍(劉昊然飾演)寫的。”
事實上,這個剪輯非常精彩。 寥寥數語貝語網校,將《妖貓傳》中為楊玉環寫下的愛恨情仇顯露無遺。
歷史上的楊玉環容貌美麗,能歌善舞,精通音樂。 被唐玄宗李隆基冊封為貴妃。
她與李隆基的愛情故事流傳千古。
在李白的筆下,李隆基對楊玉環樂此不疲:
“這兩種名花傾國傾城,相愛相惜,相得益彰,連國王都會微笑。”
在杜牧筆下,李隆基對楊玉環百依百順:
“貴妃一笑,無人知道是荔枝。”
在李商隱筆下,李隆基因馬惟一絞死楊玉環而自責而死:
“河北馬、燕子、犀牛動土,埋葬自己的紅粉,化作灰燼。”
縱觀盛唐流傳下來的所有詩詞,唯有白居易的《長恨歌》是最客觀、最細致的。
八百多字寫出了楊玉環的一生。
但這首《長恨歌》在電影《妖貓傳》中被顛覆了。
那句“我愿在天為比翼鳥,在地為嫩枝”,并不是李隆基對楊玉環的癡情,而是一個白衣少年對楊玉環的癡迷。
在《妖貓傳》中,白居易想寫一首詩來記錄楊玉環和李隆基的愛情故事。
但他的創作遇到了瓶頸,他覺得怎么寫都不對勁。
他走訪了所有與楊玉環有關的人;
他去圖書館讀了所有有關楊玉環的詩詞歌賦;
他冒著生命危險偷走了李隆基的寶包,里面裝著楊玉環的頭發。
他的一切舉動都被長安城的一只妖貓看到了。
在前朝,這只妖貓的真實身份是李隆基的御貓白居易為什么寫長恨歌,它熟知楊玉環的一切真相。
此時,這只妖貓的靈魂是一個名叫【白龍】的擅長幻術的年輕人。
(△電影中妖貓的真身)
玉茂和白龍都曾陪伴過楊玉環,也都親眼目睹了楊玉環的死亡。
作為法師黃河的養子,白龍知道楊玉環并不是被高力士用白絲勒死的,而是黃河使用了“化尸術”暫時封印了真氣。
但“尸體解剖法”其實是一個騙局。 楊玉環很快就會醒來,然后看著冰冷的石棺,就被窒息而死。
楊玉環入葬當天,李隆基將御貓留在墓中陪伴貴妃。
楊玉環醒了,在石棺里拼命推開棺材蓋。 余茂聽到絕望的聲音,渾身一顫。
隨后,白龍趕回墳墓,帶走了楊玉環的尸體。
為了保證尸體不腐爛,白龍“獻出了”自己的尸體。
但他又不忍心丟下楊玉環一個人,所以在臨終前,他將自己的靈魂附在了御貓身上。
白龍之魂和帝貓之軀,成為了長安城里只會說話和殺人的妖貓。
(△劉昊然飾演的少年白龍)
白龍加上玉貓的記憶,妖貓知道了所有關于楊玉環的故事。
當他親眼目睹楊玉環成為盛唐的犧牲品時,他的心中升起一種難以釋懷的執念和無法釋懷的怨恨,最終演變成
復仇的借口,也是在這個世界上生存的一種寄托。
但這一切都源于少年白龍對楊玉環的崇拜。
這種欽佩或許是因為楊玉環的美貌,也或許是因為貴妃隨手送給他的翠翹。
這不是愛,但卻比愛更忠誠。
正如白居易的《長恨歌》,全詩沒有一絲敬佩之情,卻讓人感慨萬千。
尤其是最后一句“天地永恒終有盡頭,此恨綿綿不絕”,其實是一種難以形容的向往和懷念。
(△黃軒飾演白居易)
電影中,白居易曾說過:“我做了李隆基做不到的事,讓她(楊玉環)重新活過來。”
現在看來,能做到這一點的,也只有白龍了。
因此,在電影的最后,白居易雖然明白后世廣為流傳的故事是假的,但他卻堅持不改《長恨歌》的一個字。
他說雖然故事是假的,但感情是真的。
在空海的追問下,他半開玩笑的說道:“反正這首詩不是我寫的,是白龍寫的。”
空海回答說:“如果我告訴你這個,你就比李白強了。”
寥寥數語,《妖貓傳》輕松落下帷幕,讓觀眾再次浮想聯翩,留下久久回味。
(△白居易與空海)
不得不說,《妖貓傳》將楊玉環的愛情故事呈現得非常夢幻,甚至浪漫。
由于歷史事實的過濾,一些觀眾可能很難接受這樣的改編。
《妖貓傳》改編自日本作家夢真貘的小說《山名空海》。 小說問世后,曾有讀者質疑其中存在歷史錯誤白居易為什么寫長恨歌,如將楊貴妃定為華胡混血、錯誤使用皇帝廟名等。
對此,原作者孟真塔皮爾表示:“日本再模仿也無法表達出其真正的內涵和魅力。這就是佛教所說的‘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希望讀者們理解,我寫的是魔幻故事,不是言情小說。”
在此基礎上,《妖貓傳》又提升了一個魔幻級別。
所以看故事就好,不要對史實要求太高。
最后一句話
張榕容飾演的楊玉環真的很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