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4-05-30 09:40:37作者:佚名
蘇軾從黃州貶為汝州任團練副使時,曾路過九江,游覽了廬山。壯麗的山水景色激發他寫下了數首游廬山詩。《西林壁上》是他游廬山的總結,描寫了不斷變化的廬山風貌,以景致來說明道理,指出觀察問題要客觀全面,如果帶有主觀、片面性,就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前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近看成峰,遠近高低不同”,描述的是登山時看到的景象。廬山是一座山,山巒起伏,峰巒起伏,所見景色隨所處位置不同而不同。這兩句概括并生動地描述了廬山不斷變化的景色。
最后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貝語網校,只緣身在此山中”,是一種臨場推理的方式,講的是登山的感受。我們為什么不能認清廬山的真面目呢?因為我們在廬山,視野被廬山的峰巒所限制,只能看到廬山的峰巒、山脊、丘陵、山谷,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這難免具有片面性。我們游山玩水時看到的是這樣,我們觀察世間事物時也如此。這兩句詩的內涵十分豐富,啟迪我們懂得了一種處世哲學——因為人們站在不同的位置,看待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具有片面性;要認識真理、認識事物的全貌,就必須超越狹隘的范圍,擺脫主觀偏見。
這是一首哲理詩,但詩人沒有抽象地評論,而是著眼于自己游山玩水的獨特感受,用廬山的形象、樸素的語言,將哲理表達得通俗易懂,因此,這首詩親切自然,發人深省。
在眾多歌頌廬山的詩作中,蘇軾的《西林寺壁》和李白的《廬山觀瀑》并列名篇。但兩首詩的意境卻大不相同:李白以香爐峰瀑布的景象描寫,襯托出廬山的磅礴氣勢,激發人們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蘇軾沒有描寫具體的景象,而是概括、表達了游覽廬山的整體印象,揭示出一種人生哲理,啟發讀者的思考和感悟。這首絕句的長處不在于形象,不在于情感,而在于其理趣。面對雄偉的廬山,詩人感嘆道:正面看廬山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前一句,是一條綿長的橫山;側面看廬山,是一座巍峨的山峰。從不同的距離、不同的高度看,呈現在眼前的廬山,就會呈現出各種不同的形象。 為什么我們不能準確、完整地掌握廬山的真實面貌呢?只是因為人在這座山里,視野有限。
“吾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山中。”詩人說看山,指的就只是看廬山嗎?世間萬山萬嶺,哪一座不是從不同的角度看,山就不一樣了?宇宙萬物,不是站在不同的立場,觀察的結果就不一樣嗎!對于萬事萬物,如果你躲在它的圈子里,就看不到全局和真相;只有客觀地研究它的方方面面,才能得到正確的認識。這就是諺語所說的:身在其中者,糊涂;旁觀者,明察秋毫。
這首詩寫得很巧妙,通俗易懂,充滿智慧。讀完之后,我們感覺自己好像變得聰明了。
這是一首以畫入畫的詩,也是一首哲理詩,對廬山景色的描寫蘊含著哲理。元豐七年(1084年)春末夏初,蘇軾游歷廬山十余日,被廬山壯麗秀麗的景色所吸引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前一句,于是寫下了十余首贊美廬山的詩,此首即為其中一首。前兩句描寫了廬山形態的不同變化。橫看,廬山蜿蜒曲折,山巒蔥蘢,山脊險峻;側看,群峰起伏,峰巒突兀,聳入云霄。從不同的方向看廬山,山色、氣勢各有不同。后兩句寫出了作者的深思:之所以從不同的方向對廬山有不同的印象,是因為“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也就是說,只有遠離了廬山,跳出了廬山的籠罩,才能徹底領悟廬山的真風采。這兩句話充滿了深刻的哲理,成為廣為流傳的警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