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4-06-11 10:57:50作者:佚名
《論語》中孔子說:“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也。”意思是:“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也。”意思是:“把以前學過的知識重新溫習一遍,可以獲得新的知識、新的認識、新的能力,可以用這些來當老師。”按照字面意思,一個人如果經常溫習舊知識,從而獲得新知識,就可以當老師了。但是,每次看到這句話,我心里總有一點疑惑:幾乎每個人學習的時候都是這樣。如果人人都當老師,當老師也太容易了溫故而知新 可以為師矣的意思,豈不是有當“好人之師”的嫌疑?
其實孔子這段話強調的就是“溫故而知新”的重要性,沒有“舊”就沒有“新”,要想“新”,就要繼承“舊”,學習“舊”,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溫故而知新”。
“溫故而知新”是一條重要的教學原則,是孔子對我國傳統教育教學理論的一大貢獻。孔子歷來重視溫故而知新。《論語》開篇即說:“學而時習之,莫不樂乎?”如果在“溫故而知新”的基礎上獲得了新的知識,那豈不是一件更快樂的事嗎?
然而,在我們日常教學中,很多老師為了趕進度,有意無意地忽視了對舊知識的復習。結果,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時,由于以前知識沒有學過或已經遺忘,學習新知識時出現困難。研究表明,“學困生”就是知識缺陷積累所致。所謂“缺陷積累”,就是學生在學習時沒有學相關知識,或者學了一段時間就忘了,事后又沒有通過及時的“復習”來彌補。久而久之,這種“夾生飯”越積越多,于是在學習更高級的知識時,學習障礙就產生了,逐漸失去了學習興趣,學困生就誕生了。鑒于此,很多學校采取“課內、周內、月內清點”的做法,目的就是讓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不斷復習舊知識。
傳統課堂教學中,第一步是“復習舊知識”,在目標教學中稱為“預考”。這一步驟是不可或缺的,遵循“溫故而知新”的教學原則。到了一定時候,這一步驟被很多老師取消,變成了“創設情境”或其他步驟。沒有了舊知識作為基礎,一些學生理解新知識就困難,課堂教學效果不好。另外,有些學校為了減輕負擔,取消了單元復習測試,專注于追趕進度。這些做法違背了“溫故而知新”的教學原則,會大大影響教學質量的提高。
“溫故而知新”也是一切教育教學改革取得成功的保證。一切新的理念、新方法都不是憑空而來的,都是學習、繼承傳統的結果。沒有繼承就沒有創新。在改革中,要正確處理繼承與創新的關系。有些學校沒有認識到這一點,喜歡跟風,今天一個理念,明天一個模式,今天學楊思,明天學杜郎口溫故而知新 可以為師矣的意思,搞得教師們一頭霧水。其實,任何成功的改革經驗,都是結合學校實際、繼承傳統的結果。情境教學、成功教育都是如此,楊思、杜郎口的成功也不例外。
有些新任校長為了顯示自己“新官”的權力,在來不及梳理學校的教育傳統時,就急于否定前幾任校長的做法,推行自己的“新政策”。可謂“一任校長接手,一任校長接手”,結果學校一片混亂。教育是最經不起風浪的事業,容不得任何急功近利,學生不是校長的試金石,一旦改革失敗,一批孩子就毀于一旦。因此,每一個擔負教育重任的校長,都要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堅持創新,這是教育的規律,也是任何其他事業成功的規律。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這只是個人觀點,如果覺得有什么不妥英語作文網,請“關注”作者繼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