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07-21 11:14:59作者:佚名
6月4日,太原理工大學舉辦了2025年招生與就業工作推進會議。為了進一步提高就業指導服務的水平,學校啟動了首個職業指導工作室的創建項目。在會議當天,共有6個職業指導工作室立項建設,另外8個則處于培育建設階段,它們均成功獲得了授牌。
山西省高校在過去一年里,嚴格執行黨中央、國務院以及省委、省政府的“穩定就業”“保障就業”的戰略安排,將畢業生就業工作置于重要地位山西財政稅務專科學校,積極抓住關鍵時期,勇于承擔責任,實施精確策略,勇于進行創新,以更高的視角、更具體的措施、更強大的協同力量,全力以赴推動2025屆畢業生實現高質量和全面就業。
研一那年,我和同學們對于未來的職業道路感到十分迷茫。學校以及學院看出了我們的困惑,因此精心策劃并推出了眾多職業規劃課程與講座。山西大學新聞學院的畢業生王玉瑋,對于一次就業座談會記憶猶新,他提到,有一位學長在會上分享了自己如何用鏡頭捕捉家鄉的變化,以及如何用文字傳遞家鄉的深情故事。這讓我深刻認識到,新聞專業不僅能夠投身于大都市的喧囂繁華,更能在家鄉這片基層沃土中深深扎根,綻放出絢爛多彩的花朵。
山西大學內,校黨委全面安排,各相關部門緊密協作,共同構建起全體師生共同參與就業工作的整體布局。學校不斷深化書記校長走訪企業拓展就業崗位的工作,整合校內各部門資源,充分利用校友網絡優勢,與合作伙伴企業保持緊密聯系,同時穩步推進學院層面的訪企拓崗工作,致力于為學生創造更多就業機會;主動邀請雇主單位來校進行招聘,促進供需雙方的高效匹配,各學院還根據自身學科特色,精心組織規模適中、特色鮮明的小型招聘會。該校致力于構建一個融合課程、講座、競賽、咨詢和生涯規劃活動的綜合就業指導體系,包括定期舉辦公務員考試輔導班、模擬面試實訓、行業就業趨勢交流會等職業發展和就業指導課程,以及專項團體輔導活動;同時,還舉辦職業生涯規劃競賽、公務員模擬考試等,旨在提升學生的實戰技能;此外,還提供“一對一”咨詢服務,深入推進“宏志助航計劃”的培訓工作,并加大了對困難群體的就業扶持力度。
山西工商學院打造了一個涵蓋全體師生、貫穿整個培養過程、提供精確幫扶的“兩全一精”就業支持體系。該校畢業生小月(化名)家境貧寒,性格內向且不擅長表達。“從入學開始,學院領導和教師便為她配備了專門的就業指導老師,并鼓勵她競選班級就業創業委員。這一重要措施,是她蛻變的開端。”該學院黨總支書記宋國平這樣評價。在擔任班委期間,小月在老師的悉心指導下,從搭建溝通的橋梁入手,逐步增強了人際交往和工作協調的能力。“先注重能力的積累,眼光要放得長遠,只要腳踏實地,就一定會有所回報。”她如此說道。在大四求職的關鍵時期,老師們給予的指導就像是一場及時的春雨,為她指明了前進的方向。學院深知她迫切需要一個既能提升專業能力、又能減輕經濟負擔的平臺,因此積極為她推薦,幫助她成功獲得了在上海遠想會計師事務所實習的機會。在實習期間,她憑借不懈努力和盡職盡責的工作表現,不僅獲得了單位和學校的“優秀實習生”稱號,而且最終在該公司順利實現了留職。
從小月從初入校園的膽怯學子成長為職場新銳,這一過程充分展示了該學院“兩全一精”就業幫扶體系的顯著成效。該體系不僅涵蓋了全員參與的堅實后盾構建,還包括了全過程成長路徑的培育,以及精準幫扶,助力學生打通就業的“最后一公里”。據悉,學院針對學生特點量身定制了成長路徑,這一創新模式不僅照亮了畢業生的前程,還為高校的就業幫扶工作貢獻了可借鑒、可推廣的成功經驗。
在第二屆全國大學生職業規劃大賽山西省分賽中,山西省財政稅務專科學校一舉奪得兩項冠軍,實現了連續兩年的輝煌成績。學校秉持分層分類的早啟動原則,逐步建立了“三階段逐步提升”的教學與競賽相結合的課程體系;同時,強調校企合作以增強實踐能力,塑造了“全方位助力”的教育生態環境;此外,依托數字技術全面支持,推出了“四位一體的綜合評價”模式,最終形成了一個特色鮮明的“競賽教學相互促進、產業教育緊密結合”的全方位育人鏈條。相關負責人如是介紹。針對不同年齡段學生的特性,我們精心設計了“認知、探索、實戰”三個階段的課程體系,其中低年級學生將職業評估和生涯規劃活動融入日常教學,而高年級學生則可以選修“行業前沿與職業素養”的校企聯合課程;同時,我們推行“校企雙導師制”,并建立了“實習、課題、競賽”三位一體的聯動機制。學生通過企業實地考察和崗位實訓,進行職業調研貝語網校,最終形成“一賽一企一報告”的成果。企業在競賽題目設計和方案評審中深度參與,實現了“以競賽引導崗位、以崗位促進競賽”的目標。此外,我們構建了“課程實踐、大賽作品、企業反饋、AI診斷”四位一體的考核體系,學生的課程作業可以直接轉化為參賽作品,企業人力資源部門在線評分山西財政稅務專科學校,并引入AI簡歷優化和模擬面試系統,實時跟蹤學生的能力成長軌跡。通過實施系統化的賽教結合改革,該校成功提升了課程質量,增強了競賽效果,并賦予了學生就業能力,近兩年來,畢業生的就業去向落實率持續上升,為高校生涯教育貢獻了一種可推廣的創新模式。(記者 李林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