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2-01-11 19:01:58作者:佚名
“與中職相比,我們的訂單班并不多,因為5年時間比較長,我們沒辦法保證學生能夠按單培養。但是,我們的交叉專業很多,很受用人單位歡迎。”常州劉國鈞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校長林春告訴記者,在常州從“工業重鎮”到“智造名城”轉變的過程中,學校停辦了模具設計與制造等3個專業,新增工業機器人技術等6個專業,以專業大類改革為支點,著力提高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適配度,并創建了5個省級現代化專業群。
與此同時,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還充分發揮“長周期育人”“本地生源為主”等獨特優勢,與地方政府通力配合,大力推進“現代學徒制”的創新實踐江蘇省高職學校,其培養的學生大受企業歡迎。根據用人單位反饋,經過五年制高職培養的學生態度端正、肯干愿干,同時技能熟練、能干會干,對儀器設備的操作使用很嫻熟。“從這兩點可以看出,不管是職業意識培養還是知識技能教育,學校針對學生在校傳授的內容與地方企業的實際需求非常貼合。”南京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校長張榮勝說。
為體現五年制高職教育學生的個性特征,在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中,江蘇特別設置了畢業生社會地位、畢業生貢獻率等發展性指標,建立了基于發展觀的質量評價體系,有別于中職、高職的人才培養體系,更加關注職業性、實踐性、區域性。
優化“聯合”機制,集群提升辦學質量效益
“五年制高職高質量發展一定要對齊高職的各項標準,為后續專業課程教學奠定基礎。”5月初,南京工程高等職業學校副校長張躍東,面對數十位來自江蘇高職院校的信息技術學科教師感慨地說。10多年來,這個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的信息技術基礎課程教學指導委員會,成為江蘇五年制高職教育信息技術課程的“最強大腦”。
從2003年6月江蘇省政府批復成立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以來,這樣的“合作”成為江蘇五年制高職教育的常態。聯合職業技術學院實行“小學院,大學校”的辦學模式,將宏觀管理指導與各辦學單位具體辦學有機結合起來,與各辦學單位之間建立了有“統”有“分”、統分結合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
“小學院”內設5個職能部門,對五年制高職教育進行管理、指導和服務,“大學校”涵蓋了53所分院、36個辦學點和4所高等師范學校等93個辦學單位,分布在全省13個設區市。
“聯合職業技術學院的發展,形成了江蘇職業教育集合式辦學模式,基礎是聯合,突出共享。”曹玉梅說,學院整合全院智慧和優質資源,形成發展合力,其中一個突出表現是學院設立了教學指導委員會、學生工作指導委員會、專業協作委員會等九大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