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2-01-29 16:07:45作者:佚名
一邊是家長們對職業教育“上不了大學、找不到工作”的懷疑,另一邊是中國從制造業大國走向制造業強國過程中對高技能專業人才的迫切需求。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制造業十大重點領域人才缺口高達1900萬人,到2025年這一數字可能會接近3000萬。職業教育對生源的吸引力不足,明顯不利于為國家經濟發展提供足夠的技術和人才支撐。
趙志群認為:“接受職業教育并不意味著‘低人一等’,在就業方面甚至更有優勢。家長們要盡快轉變‘重普輕職’的觀念,以務實而長遠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求學路。”
強化校企協作,助力學生成才
讓學生真正掌握專業技能是職業教育的首要任務。如何培養有真才實學的能工巧匠?記者聽受訪者反復提到一個關鍵主體:企業。
“在中職上學的時候,實訓課用到的模型就是一些車企提供的。大三時我到企業里實習,學到的東西比前兩年在課堂上多得多。”修晨認為企業是學本領的“第一課堂”。湖南信息學院財務管理系老師何翀敏也認為,理想的教學方式是由專業課老師帶隊,帶領學生進入企業的財會工作場景,在實習實踐中運用所學知識。
在職業教育發展水平較高的德國,企業與學校聯合開展職業教育的“雙元制”培養體系,成功向各個行業輸送了大量優秀的專業技術人才。其中,企業承擔了七成左右的培養任務,學生所學與企業所需被緊密聯系在一起。
“企業是技術創新與應用的源頭,什么樣的崗位需要人、需要什么樣的人,企業最清楚答案。”深圳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楊欣斌認為,校企協作是助力學生成才的關鍵培養機制。近年來,深職院與華為、比亞迪等企業深度合作,共同開發課程標準,建立校外實訓基地,讓學生在與企業同步更新的教學設備上,動手解決企業面臨的現實問題。
趙志群指出,對企業而言,校企協作看似是凈投入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錄取分線數,實則能夠節省招聘成本,為自身發展儲備一批“來即能戰”的人才。職業學校在雙方合作中,要敢于對理論和實踐教學占比做出靈活調整,同時也要切實保護學生的實習實踐權益。
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副校長劉蘭明認為,要提升職業教育在家長和學生心目中的地位,根本方法是辦好一批解決企業實際需求、教學質量高、就業前景好的本科層次職業院校。
革新教育模式,完善支持機制
作為一名剛從普通高等院校畢業的老師,何翀敏坦言,在應用型高校授課還有需要適應的地方,“起初我上課比較側重于講理論知識,但發現同學們對能夠直接用于工作的方法更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