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2-01-30 09:15:25作者:佚名
中意教育交流更是密切而多元。據粗略統計,目前在意中國留學生2萬多人,學習的專業主要有藝術美術、文化遺產保護和修復、機械和建筑等,中國的青年學子與上一代來意華人華僑相比帶去了當代中國的氣息。近年,由于中國獎學金的支持,意大利來華學生明顯增多,每年暑假高中生有機會參加中國夏令營游學2周意大利語怎么學習,他們學習漢語,訪問普通家庭,走訪周邊城市,走進中國社會,從只知功夫和熊貓,漸漸發現立體的中國。著迷于中國的文化,有些同學會自費再次報名參加夏令營。他們或許還不清楚將來自己會從事什么工作,但是他們渴望通過一個巨大的經濟體來了解當今世界的發展潮流,發現自身未來的無限可能。來華留學的意大利大學生、研究生也越來越多,有的同學從中國的“天下觀”受到啟示,有的則發現了中國人喝開水的奧秘。他們還有機會參加偏遠地區支教活動,加深對當代中國社會現實的理解。唐生浩(Giacomo Oreglia)讀高中時,通過了5級漢語水平考試(HSK 5),我向他和他的媽媽表示祝賀,他的媽媽對我講起他的學習經歷。小時候,他的意大利語學習并不突出,家人很擔心。上初一時,他從中國朋友那里聽到很多關于中國的事情,開始對漢語發生興趣,學習熱情一發不可收。他抓住一切時機學習,漢語水平迅速提高,家人感覺好像“他心中住著一個中國人”。他在中國繼續深造,希望成為中意交流的語言橋梁。漢語教育為意大利學生打開了一扇窗,他們認識中國,發現自己,面向世界,走進未來。中意文明在交流中注入了新的活力。
中意兩國長期友好,急難之時互施援手。新冠疫情爆發,兩國醫護人員守望相助,攜手抗疫。都靈大學孔院聯合當地多家單位舉行“快閃”活動,應援武漢。在意大利深陷疫情之際,中國先后派出多批醫療隊赴意援助,送去大量醫療物資。中國的抗疫成就全球矚目。無論如何,中國正朝著復興之路按照國家規劃前行,重新發現的內容也會越來越多。出于對當代中國的未知和好奇,漢語教學需求持續增長。中國社會現狀、中國未來走向,這一系列的問題都有待去探尋、去了解。時代會激發人類的勇氣,新一代馬可·波羅將不斷涌現。
國際漢語教育正在重構著全球外語教育新格局。與早期西方宗教模式和殖民模式不同,中國的海外漢語教學走出了一條合作共贏之路。兩國高校自愿合作,共建孔院,滿足當地民眾漢語學習需求,也創造了更多就業機會,因此得到當地政府的支持。語言學習的最終指向在于應用。只要中國保持經濟活力,持續發展,漢語的吸引力就會不斷增強。你若盛開,清風自來。
作者簡介:劉蘊秋,英語語言文學博士,華東師范大學外語學院副教授。2016–2020年在意大利都靈大學孔子學院擔任中方院長。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