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2-02-20 21:20:34作者:佚名
因此,美國的大學實際上可能比德國大學更接近威廉·馮·洪堡的模式,它們代表了獨立自治的勃勃生機傳統,學術自由深深依賴于此。
在這方面,德國大學卻沒有成功。德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實施義務教育的國家。德國的公立大學不收學費,洪堡的大學模式必須努力適應比洪堡預想中多得多的大學和學生。德國也有私立大學,但數量很少,也多為學院性質(比如有的側重于商科),不是綜合型大學。
【研究的導向性】
洪堡模式進入美國之后,并沒有取代當時已經存在的學院系統。相反,它啟發了美國研究生的培養階段。大學被放置在原有學院之上,導致美國的大學教學模式很特殊,學生先要完成學院的本科基礎,然后才可以接著進行后期的高級研究生教育。
美國研究型大學注重研究生階段,并與隨后的博士、博士后培養機制密切相關,這種形式非常適合集中做研究,更適合洪堡理想中的因材施教和研討會模式。
而很長時期以來,德國高等教育在世界上特立獨行:沒有單獨的本科和研究生課程模式,只有碩博二級教育體系,本碩連為一體。直到2002年,德國才正式加入博洛尼亞進程。它在研究型大學的發展方面,比美國滯后了好幾十年。因此,洪堡的大學模式在今天德國的壓力實際上要高于其在美國的壓力。
另外,洪堡在普魯士的改革并不只是針對大學,還有基礎教育領域。他是新型大學的創始人,但事實上他的大學模式完全有賴于德國的大學前教育模式(即文理中學高階),后者使學生為進入大學做好準備。
德國作為傳統的工業強國,注重大學科研的實用性。因此,德國有很多應用技術大學,德國雙元制教育在世界范圍內很知名,培養了大批職業技術人才。但這種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弊端:缺少前瞻性和尖端性的科學創新。
同時期美國主流的研究型大學并非將大部分科研直接用于工業或社會,反而促成了一流技術的創新與研發。有人說,美國頂級大學內的各種研究中心聚集了世界上最聰明的大腦和最前沿的科技德國大學排名,并不為過。
當然,德國也有大量的研究中心、研究協會,比如馬克斯·普朗克學會和弗勞恩霍夫協會。但這些機構并非大學系統的一部分,盡管大學教授會將兩邊的工作聯系起來。
總結:威廉·馮·洪堡按照理想中的古希臘學術傳統,付出了英雄般的努力重塑了普魯士教育,卻反而直接引領了美國新大學的創建,并帶來了世界高等教育格局的重新洗牌,這是值得人們深思的事情。德國大學教育的口碑和含金量有目共睹,但它的改革和復興之路也是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