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2-02-28 18:29:10作者:佚名
這就是國際大品牌厲害的地方,還沒開店,就能向商場先收一筆錢。銷售業績無法達成,還可以再收一筆錢。
結果呢,B品牌在入駐A商場的四年期間,沒有向A商場交過一分錢的租金。去年年底,A商場被新的投資方收購。新的投資方覺得原商場和B品牌的合約實在不合理,新任總經理親自出面,和B品牌談判出場事宜。經過艱難談判,A商場在支付了百萬量級的出場費后,將B品牌清退出場。
B品牌在A商場待了四年,不但沒交一分錢租金,前前后后還收了A商場1000多萬元的現金。加上租金損失,在B品牌這個項目上,A商場這四年直接損失竟有2000萬人民幣之巨。
這樣的故事,以后很難再發生了。在正常時期,頭部商業地產既有錢,又任性。這樣的損失,真的不算什么。
但是,疫情來了,所有的事情都有了變化。財主家的余糧也不多,商業地產的日子也不再像以前那么好過了。
首先,眼看著一家家商鋪關門歇業。中小商鋪的流動資金跟不上,商場里人氣恢復不足,消費者購買意愿和購買能力持續下降,逗留時間也在大幅度減少。停業止損,成為很多商鋪的選擇。有些城市,個別商場的空鋪率甚至已經超過20%,這是非常恐怖的數字?,F在,在有些商場里,商鋪門口貼著“內部整修”的字樣,明眼人都看得出來,其實就是經營不下去了。
其次,部分商鋪開始出現欠租。放到以前,如果有商家欠租,商場的態度非常強硬,斷水斷電,立馬走人,強制收取保證金。這邊前腳剛走,后面就有人搶著要進來?,F在,商場不大可能像以前那么強硬,這家一走,就空出一個位置。如果商場的空鋪率持續上升,不僅會影響消費者的體驗,也會影響經營者的心態。
最近,各大商場天天在搞直播,員工做直播,部門經理做直播,商家跟著一起搞,聲勢很大,效果極差。勞民傷財,根本不帶貨。嘴巴上喊著要建設所謂的私域流量,其實,他們根本不知道該怎么做。當然,我也特別理解他們,人一旦著急起來,逮著什么都愿意試一試。
現在這個階段,商場里的生意,如果用“尸橫遍野”來形容,我覺得并不為過。雖然聽起來很悲催,但是,不要忘了,越是這樣的時候,其實機會越多,關鍵就看誰能抓得住。
那么商業地產現在還有新機會嗎?
機會1:來自商業地產的需求
最近,在辦公室,我有個有趣的發現。中午帶飯的人明顯變多了,其次,中午不出去吃飯,在辦公室里泡碗方便面的年輕人明顯變多了。只要你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幾乎所有人的消費都在發生微妙的變化。
當這種變化發生時,消費者還在那兒,社交需求和餐飲需求同樣存在,如何讓消費者能夠體面地過苦日子,如何滿足消費者更深層次的產品和心理需求,對所有商家,都是新命題,也是新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