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2-03-11 17:27:02作者:佚名
朱大建:寫作過程定是“八十年代”精神附體
這本書充滿激情,文字流暢,內容豐富,真實感人。我認為,作者只有充分燃燒自己后,才能寫到這種境界。我也是從八十年代過來的,我覺得這本書觸摸到了八十年代的神經,寫出了八十年代編輯和作家的昂揚精神狀態,那種專注的不服輸的勁頭,那種心無旁騖、對文字精益求精的態度,那種拿到一篇好作品后無比的開心興奮,那種自己約來的作品得獎后,比自己得獎還要高興的心理,那種與《人民文學》等名刊競爭又合作的情懷,真實地描繪了八十年代報告文學激情紅火的狀態,梳理出八十年代報告文學的發展脈絡,有文學價值也有史料價值,可以看成是八十年代報告文學的斷代史。
這本書里面每一句話都附載了信息,如果稍微放一點水進去,都可以變成一百萬字。但是這樣對讀者是不負責任的。要學習作者這種精益求精的精神,非常精粹,沒有廢話、空話、套話,也沒有完全私人的,和公眾無關的情感發泄,信息很密集。因為有2000多封信做書的底子,讀了這些信可以自然地沉浸在八十年代的氛圍當中去,像羅達成這樣六年多寫一本書,寫作過程中肯定是八十年代的精神靈魂附體。
孔明珠:尋常的編輯事務竟如此驚心動魄激情涌動
上世紀三十年代我的父輩以筆做刀槍,來抗日救國,文學達到了一個高峰。八十年代文藝復興,知識分子壓抑了那么多年才能激情迸發而出,有《文匯月刊》這樣敢于擔當的紀實刊物,沖在改革開放第一線。羅達成老師從他作為這本刊物的報告文學編輯的角度,寫了十年間他約組、創作的稿件背后的歷史人物,寫了許多佳作從選題策劃到采訪寫作的過程,還原了那時候的細節。報刊雜志雖然只是組稿,催稿,編輯、印刷這些事情,但是卻讓我看得驚心動魄,激情涌動,像回到了當年。
汪瀾:一部現象級的作品
這本書無疑已經成為今年出版的一部現象級作品,因為不斷被大家提起議論,其中一個關鍵詞就是“八十年代”。我們今天要來研究改革開放歷程的話,八十年代的文學可以成為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察對象。羅達成把我們帶入那個年代,把那個年代人的精神狀態,他們的理想和使命是如何被激活,又是如何激情綻放的這個過程,讓我們觸摸到了。
羅達成在文壇上原本有兩個角色——報告文學作家和文學編輯,當年他把這兩個角色都做到了極致。如今他有了第三個角色:一個時代的記錄者,他將這個角色通過這本書也做到了極致。關于他的記錄,一是真實;二是嚴謹;三是有深度和高度的,這本書不僅寫了《文匯月刊》辦刊過程,還把那個年代編輯和作家、雜志和文學、文學和時代、個人和歷史相互成就的這層關系寫出來了;第四,這個記錄又是生動鮮活的,活現了那個年代一批激情作家和激情編輯的群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