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3-02-02 10:02:07作者:佚名
2022年,陜西經濟總量邁入3萬億,位居全國第14位,西部省份第二。那么,對比全省各地市經濟運行情況,有哪些新變化,誰彎道超車?
5地市跑贏全省
楊凌經濟增長最快
2022年陜西GDP總量突破3萬億大關,占全國比重約2.7%,較上年提高0.1個百分點。同比增長4.3%,增速躍居全國第6。
與全省4.3%的增長率相比榆林工業學校,省內11個地市,有5個經濟增速更勝一籌,分別是西安、榆林、咸陽、延安和楊凌。此外,漢中、銅川增速與全省持平。
楊凌位于關中平原西部,面積、人口規模可謂陜西最小“地級行政區域”。2022年,楊凌生產總值166.61億元,同比增長6.2%,位居全省第一。2021年,楊凌GDP增長2.2%,在省內地市排名末位。在此基礎上,楊凌經濟增速過去一年實現“逆襲”。
在楊凌經濟發展中,二、三產占比平分秋色。2022年,二產對楊凌經濟拉動最大,增速達11.9%。其中,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22.2%,產值增長14.3%。進一步看,去年對楊凌工業產值貢獻較大包括裝備制造業、電熱氣和水生產供應業。
西安交通大學經濟與金融學院教授談民憲認為,產業結構是影響經濟增長率的重要因素。經濟增速較快地區主要是抓住了產業發展或轉型機遇。而需要注意的是榆林工業學校,還有些地區因上年增長基數較高,缺乏新的經濟增長點而導致增速放緩。
就產業結構劃分,陜西“一產”規模最大城市是渭南,2022年第一產業增加值430.73億元。咸陽緊隨其后,第一產業增加值408.05億元。
若比較“二產”,規模最大城市是榆林,2022年增加值4673.49億元。其次是西安4071.56億元。此外,“二產”增加值超千億的還有寶雞、延安、咸陽。
“三產”方面,西安以7091.37億元獨占鰲頭,超千億的還有榆林、咸陽。
陜西省經濟學學會會長張鴻分析,今年國內經濟有望在內需戰略帶動下出現反彈,地方發展應結合自身資源稟賦來針對性提升競爭力,以產業作為增長抓手。農業基礎較好地區可挖掘加工業附加值。同時,建設擁有自主權的平臺經濟,實現科技成果市場化轉換。
西安GDP超過東莞
榆林超過洛陽、臺州
陜西地區經濟排名中,西安、榆林穩坐頭兩把交椅,分別是11486.51億元和6543.65億元。但二者差距縮小。2022年,榆林GDP相當于西安56.97%。2021年,榆林是西安50.85%。
在全國范圍內,現有24座萬億GDP城市,大部分去年經濟增速未超過3%,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西安同比增長4.4%,增速在萬億GDP城市里位列前排。過去一年,西安GDP規模超過東莞(11200.32億元),總量排名亦上升一位。
以工業為主的第二產業,可謂西安經濟增長引擎。2022年,西安第二產業增加值4071.56億元,增長10.7%。其中,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3.9%,較2021年提高8.2個百分點。具有代表性的是,新能源汽車產業迅速崛起之下,2022年西安汽車制造業總產值增長55.1%。
就三產比重看,2022年在西安經濟占比逾六成的第三產業,因疫情影響僅增長1.3%,增速明顯要低于一產、二產。預計在2023年社會經濟復蘇之下,有望迎來補漲。
陜西經濟“第2城”榆林,2022年GDP增量超過千億,達到6543.65億元。近兩年,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漲,榆林成為增長“黑馬”。2021年,榆林GDP總量躋身國內50強,2022年位次更進一步,超過洛陽、臺州等數個城市。
2022年,榆林規上能源工業增加值增長6.5%。除煤油氣等資源項目,榆林“深加工”增長更快,非能源工業增加值增長12.8%,其中化學原料制品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1.8%。
咸陽蟬聯總量第3
陜西“第5城”易主
誰是陜西經濟“第3城”?咸陽、寶雞看來各有千秋。
兩地同為歷史文化名城,寶雞地處關中西部,曾是西北地區僅次于西安、蘭州的第三大工業城市,工業基礎雄厚。然而,咸陽GDP總量已經超過寶雞,居全省第三。
在行政區劃上,咸陽下轄2區2市(縣級市)9縣,寶雞轄4區8縣,2007-2018年,咸陽GDP總量領先寶雞。2019、2020年兩年,寶雞超過咸陽。2021年以來,咸陽再次反超。
2022年,咸陽以2817.55億元蟬聯第3,領先寶雞約74.45億元。
相較而言,寶雞在工業領域仍具優勢,二產增加值達1576.21億元,超過咸陽的1336.67億元。咸陽在農業、服務業更勝一籌。2022年,咸陽第一產業、第三產業分別為408.05億元、1072.83億元,超過寶雞的234.38億元和932.52億元。
過去一年,陜西地市經濟排位最大變化,來自“第5城”。
作為陜西第二人口大市,渭南經濟總量曾穩坐第5城位置。不過,2022年延安GDP達到2231.93億元,超過了渭南的2201.13億元。值得一提的是,過去五年間,延安經濟增長突出。2017年,延安排在渭南、漢中之后。2018年,延安超過漢中,并在2022年領先渭南。
若與2017年相比,延安“三次產業”中增量最大是工業。依靠煤油氣、化工、卷煙等支柱工業,2022年延安二產增加值達到1401.35億元,位居全省第四。
目前,渭南一產、三產規模偏大,2022年分別為430.73億元、922.47億元。依靠煤電等能源工業發力,去年渭南二產亦增長4.8%,總量為847.93億元。
各地市人均GDP榆林趕上北京
去年末,《陜西統計年鑒2022》公布的最新人口數據,對各地人均GDP有一定影響。
截至2021年,西安是全省唯一人口超過千萬的城市。渭南以463萬常住人口,排在第二。咸陽常住人口421萬,是全省另一人口超400萬城市。人口超過300萬有榆林、寶雞、漢中。銅川、楊凌,常住人口均不足100萬。
榆林人口數雖只是全省第4,人均GDP卻遙遙領先。按上述人口計,2022年榆林人均GDP約180763元。人均GDP超18萬元意味著什么?全國各省份里,北京人均GDP超過18萬元首屈一指。換算成美元,榆林人均GDP接近2.7萬美元,相當于發達經濟體中等水平。
各地市人均GDP差異較大。2021年,陜西全省常住人口為3954萬。2022年,陜西實現生產總值32772.68億元。據此計算,陜西人均GDP約8.29萬元。若以此作為全省“平均線”,那么,2022年有榆林、延安、西安、寶雞四城邁過“平均線”。
人口是影響地區經濟發展的要素之一,地區經濟與人口流動又相互作用。
過去十年,西安是陜西省內人口增幅最大城市。除了西安,這十年間,人口增量較明顯的城市還有榆林、延安,這也是陜西人均GDP最高的3個市。
陜西哪些城市存款多?
我國是全球儲蓄規模最大國家之一,去年全社會存款額進一步達到高峰。據央行統計,截至2022年12月我國本外幣存款總額,已達到264.45萬億元,其中近98%來自人民幣存款。
在外界眼中,存款額相當于財富儲備情況。在全國范圍內,存款規模大的城市多來自人口密集、經濟發達地區,例如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杭州等。
那么在陜西,存款額高的地市有哪些?
截至2022年,西安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余額31428.29億元,是省內唯一存款總量突破萬億城市。其次是榆林,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7150.65億元。此外,存款余額超過3000億元的還有咸陽、寶雞、渭南、漢中等地。
不過,就存貸比,目前只有西安超過100%。截至2022年12月末,西安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余額32053.67億元,超過存款余額31428.29億元。
2023年,如何引導大額儲蓄釋放,讓金融更好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值得各地思考。 記者 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