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07-19 10:41:33作者:佚名
小麥植物概述,其學名或拉丁語名為Triticum aestivum,在英語中被稱為Common wheat或bread wheat。它隸屬于真核域Eukarya、植物界Plantae、被子植物門Magnoliophyta、單子葉植物綱Liliopsida、禾本目Poales、禾本科Poaceae、小麥屬Triticum以及小麥種Triticum aestivum。該植物為自花授粉的作物,是禾本科小麥屬中一種關鍵的栽培谷物。此植物為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植物,其莖部擁有4至7個節,其有效分蘗的數量與土壤肥沃程度及環境條件密切相關。葉片呈長線形。穗狀花序直立,穗軸連續不斷。小穗獨立存在,每個小穗含有3至5(有時至9)朵花,其中上部的花是不育的。穎片為革質,形狀為卵圓至長圓形,表面有5至9條脈紋。葉片背部有脊。外稃呈船形,其基部沒有基盤,其形狀、顏色、毛茸以及芒的長度因品種不同而有所差異。穎果體積較大,呈長圓形,其頂端覆蓋著細毛小麥的英文,腹部表面有一條明顯的縱向溝槽貝語網校,這條溝槽使得穎果與稃片不易粘連,從而容易脫落。小麥中含有豐富的淀粉、蛋白質、脂肪以及多種礦物質,如鈣、鐵,還含有硫胺素、核黃素、煙酸和維生素A等。由于品種各異以及生長環境的差異,其營養成分的含量存在顯著差異。從蛋白質含量這一角度分析,生長于大陸干旱氣候區的麥粒質地堅硬且透明,蛋白質含量較高,介于14至20%之間,其面筋具有較強的彈性和韌性,非常適合用于制作面包;而那些在潮濕環境中生長的麥粒,其蛋白質含量僅為8至10%,質地較軟,面筋質量較差,這充分說明地理氣候條件對麥粒品質的形成過程具有極其關鍵的作用。面粉除了被人類食用之外,還僅有少量用于制造淀粉、酒精和面筋等,經過加工后的剩余部分則成為了牲畜飼養的高品質飼料。P種小麥與擬斯卑爾脫山羊草雜交,形成AA BB組合,進而產生F1代的異源二倍體AB。在經歷環境突變和染色體加倍后,演變為AABB的二粒小麥。再與方穗山羊草雜交,得到AABB CC的F2代異源三倍體ABC。經過同樣的環境突變和染色體加倍過程,最終形成AABBCC的普通小麥。小麥作為一種溫帶長日照植物,其適應性極強,分布范圍廣泛,從北緯18°至50°,從平原到海拔4000米的地區(例如中國西藏)均有種植。依據小麥穗狀花序的密度,小穗的構造,以及穎片、外稃、芒和谷粒的性狀、色澤、毛絨等特征小麥的英文,將其細分為眾多亞種、變種、變體和品種;同時,根據對溫度的不同需求,小麥可分為冬小麥和春小麥兩大生理類型,而不同地區的種植則依據當地氣候條件選擇適宜的類型。春小麥主要在黑龍江、內蒙古及西北地區種植,播種時間在每年的3月至4月,收獲期則是在7月至8月,整個生長周期較短,大約在100天上下;而冬小麥則多見于遼東、華北、新疆南部、陜西、長江流域的各省以及華南地區,其播種期在秋季的8月至12月,成熟期則在次年的5月至7月,生長周期較長,大約在300天左右。小麥在全球的產量和種植范圍均位居各類谷物之首,其中,普通小麥的種植范圍最為廣泛,占據了全球小麥種植總面積的90%以上;而硬粒小麥的種植面積則大約為總面積的6%至7%。在小麥產量方面,蘇聯、美國、加拿大和阿根廷等國家位居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