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06-10 15:46:57作者:佚名
隨著高考的日益臨近,考生們正全力投入到最后的備考沖刺中。近期,不少“雙一流”大學紛紛宣布擴大本科招生名額,與此同時,一些新建高校也計劃在九月迎來首次招生,這無疑為考生們帶來了更多的選擇機會。
今年一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共同發布了《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該綱要明確指出要逐步增加高質量本科教育的招生名額。緊接著,在二月十七日,《教育部關于做好2025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中提出,務必切實推進優質本科教育的擴招工作。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鄭柵潔于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的經濟主題記者會上指出,要不斷促進高等教育質量的提升和層次升級,這包括擴大優質本科教育的規模,以及進一步擴充“雙一流”建設高校的本科招生名額。據悉,去年已在優質本科教育擴容方面新增招生1.6萬人,而今年我們力爭再增加2萬人的招生名額。
3月2日,清華大學對外發布消息,決定對本科招生規模進行合理適度地拓展。計劃在2025年增設大約150個本科招生名額,讓這些新生有機會進入該校新設立的本科通識書院深造。緊接著,上海交通大學、中國農業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眾多高校也相繼發布了本科招生規模擴大的計劃。這些擴招方案主要針對的是當前的前沿技術以及國家戰略發展的需求。
上海交通大學在今年的招生計劃中,將額外增設150個本科生的招生名額。這一舉措主要針對我國迫切需要發展的前沿技術和新興產業。學校將重點擴大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生物醫藥、醫療健康以及新能源等學科領域的招生規模。
中國農業大學計劃在本年度增加招生名額至500人,這一舉措主要針對我國迫切需要的前沿技術和新興產業。具體而言,招生范圍將集中在糧食安全、生物智能制造、人工智能與裝備制造、綠色能源及可持續發展、食品安全和人類健康等關鍵學科領域,以擴大招生規模。
中國人民大學宣布,繼去年擴大招生規模之后,2025年將繼續有序提升本科生的招生數量,增幅將超過100人。此次擴招主要圍繞國家戰略需求展開,精確對接基礎學科發展、前沿交叉學科建設以及戰略急需領域的突破,旨在構建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
西安交通大學計劃增加招生名額至200人,并持續拓展人工智能、信息技術、儲能技術、電氣能源以及醫工交叉等學科領域的招生范圍。
武漢大學本年度招生規模設定為7300人。新增的招生名額將主要傾斜于國家迫切需求的前沿技術領域和新興產業發展,致力于培養具備人工智能與多學科融合能力的復合型專業人才,旨在更有效地滿足國家戰略布局和社會發展的各項需求。
一些高校在學科設置上進行了改進和優化貝語網校,隨之而來的是諸如“AI+”等多樣化的復合型專業方向層出不窮。
教育部近期舉行的一場新聞發布會上,北京師范大學的黨委常委兼副校長康震進行了闡述,指出該校為滿足國家關鍵戰略需求以及人才培養的迫切需求,特別設立了“漢語言文學與人工智能”相結合的雙學位教育計劃,并宣布該項目將于本年度正式開啟招生工作。據悉,此項目針對新時代語言文字構建及人工智能發展的關鍵戰略需求,致力于促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與中文專業的深度融合,進而推動學科間的融合進步和研究模式的革新。其目標是培育既具備豐富的人文與科學修養、堅實的語言學與人工智能學科知識,又擁有跨學科思維模式、出色的編程實操技能,并能綜合運用語言學與計算機科學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復合型高素質專業人才。
教育部官網截圖
今年,教育部官網陸續發布了多份高等學校設置審批及備案信息。其中,備受關注的福建福耀科技大學亦位列其中。2025年1月清華大學本科招生網,教育部官網公示了《關于擬同意設立本科高等學校的公告》,明確指出擬同意福建福耀科技大學的設立。緊接著,2月21日,教育部正式向福建省政府發送函件,表明了對福建福耀科技大學設立的支持態度。相關資料顯示,該學校是一所民辦性質的普通本科院校,其發展定位是成為一所新型的研究型大學。該校已率先開設了4個本科專業,目前在校的全日制學生人數暫定在8000名左右。
辦學許可證截圖
教育部發布的學校名錄中,諸多職業大學名列其中。北京科技職業大學便是其中的一員。該院校是在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的基礎上成立的,目前已開設合成生物技術、汽車工程技術、機械電子工程技術、自動化技術與應用、集成電路工程技術、數字媒體藝術等六個職業本科專業。該校的正式成立,意味著北京市屬公辦本科層次職業學校首次實現了這一歷史性的跨越。
優質本科教育的規模擴大以及新高校的設立,對考生而言清華大學本科招生網,是否預示著入學條件的放寬?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的助理研究員郄芳在分析中指出,總體來看,伴隨著人口結構的變化和高等教育的進步,入讀大學的機會將變得更加廣泛,然而,此次招生規模的增加并不會導致頂尖大學入學競爭的激烈程度有所降低。此輪高質量本科院校規模擴大不僅豐富了進入優質學府的機會,還將推動學科專業結構的優化調整,使高等學府培養的人才與社會經濟的需求更加契合,同時,也將為杰出的青年學子開辟更加寬廣的成長空間。
郄芳提出,學校與家庭均應重視對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并著力提高他們在不同學科間交叉融合的能力;她強調,應激勵學生投身于科技創新和實踐活動,開展深度學習,以期成為符合新時代需求的多面手。此舉不僅能拓寬學生受教育的機會,還有助于他們增強面對未來的競爭實力。
央廣網2025年4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