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2-02-03 23:51:44作者:admin2
在中國古代教育中,德育同樣也居于首位,所謂“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xiang),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孟子·滕文公上》)。在西方,古希臘也很重視德育。蘇格拉底認為美德是可以通過教育培養的。亞里士多德認為,培養美德必須實踐,并通過理性的教育,形成道德習慣。所謂德育,其實就是建構一種道德境界。具體到學校,德育就是通過教育教學及活動提高學生的道德意識,培養他們的道德情感,養成他們的道德習慣,樹立他們的道德信仰的過程。道德的起點是他律,終點是“自律”,最高境界就是“自由”。按孔子所說,自由就是“從心所欲而不逾矩”。從他律走向自律再升華到自由,都有賴于人的道德悟性的提高。所謂道德悟性,就是指煥發學生的主體意識,使學生意識到自己該怎么做、怎樣做才更有價值。如果沒有悟性,學生既不會有真正的道德自律,更不會有真正的道德自由。
我們所倡導的“大德育”,并非新概念,也非新觀點、新思想,它主要是針對單一的德育課程、德育教學和德育活動而言,是把德育延伸、拓展,并置于整個學校和所有教師教育教學及活動的高度來定位的,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對學校教育本質的回歸,對教師職業本質的回歸。我們用三句話簡要概括什么是“大德育”,這就是傳揚上懸掛的:“人人都是德育教師”、“處處都是育人環境”、“課課都滲透品德教育”。這三句話有一個前提,就是“在學校”。這里的“大”包含以下幾層意思:一是德育的空間大——整個校園應是一個德育大教室、大課堂、大世界,這意味著實施大德育,我們必須營造一個德育大環境,即校園“處處都是育人環境”;二是德育的主體大——教職工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都負有立德樹人的神圣職責,甚至學生也應是德育的主體——當我們把學生置于不是被動接受德育的對象而是主動成為有德之人時,之意味著每個教職工,不管你在什么崗位、做什么工作,都要特別注意對學生的正面影響、導向和示范,“人人都是德育教師”,賦予了每個教職工更為神圣的育人使命;主體大同時還意味著學校德育工作中,尤其需要教師注意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讓他們成為自身品德養成的真正主人,而不是被動和消極的接受者;三是德育的含量大——不僅德育課程、德育教學、德育活動是德育,而且所有課程、所有教育教學活動以及學校環境建設、學校文化建設等都應是德育。德育應涵蓋學校的全部工作,課課有德育、事事有德育。由此,所謂“大德育”,即是在“人人都是德育教師”、 “處處都是育人環境” 、“課課都滲透品德教育”這一教育理念的指導下,充分調動每個教職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喚醒學生的德育主體意識,積極開展德育教學,挖掘德育資源,拓展德育陣地,開辟德育渠道,豐富德育形式,擴充德育內容,使學校德育在學科教學和活動開展中得以有效進行,使學生在學校學習期間逐步樹立美好的道德理想、良好的道德觀念、形成優秀的道德品質、道德修養和道德習慣,并為成為有德之人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