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1-04-16 09:42:06作者:網絡
俗話說:"可憐天下父母心。"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在家長不乏其數,他們希望子女將來能出人頭地,但苦于缺乏科學的教育方法,在教育孩子方面仍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特別是有的家長與孩子交流較少,即使關心,也只停留在孩子考了多少分上。甚至有些家長認為,孩子入學后,教育的任務就交給班主任和任課老師了,做家長的只要能保證他吃好、穿好,供他完成學業,就盡到父母的義務和責任了。以上都是家庭教育的誤區所在。
誤區一:"老師,這孩子我是管不了了,只有交給您了!"——家長誤認為能"管"住孩子,就是成功的教育 。
家長說這話時的心情多半是焦慮的、無奈的。他們錯誤地認為,父母能管住子女,家庭教育就算成功了,否則就是失敗的。甚至在開家長會時,家長們往往在一起切磋如何"管"孩子的經驗。家長的觀念錯就錯在一個"管"字上,為什么不把孩子當朋友平等對待而當犯人一樣看管呢?有些家長害怕孩子放學不按時回家,每天"跟蹤服務",甚至還時常有家長在上課時在教室外張望,看其孩子在不在認真聽課,還美其名甲"突擊檢查",弄得學生、老師都很反感,也影響了正常的教學秩序。"棍棒出孝子"是一種簡單粗暴的封建家教方式,可至今仍有不少父母拿它作為教育的金科玉律。這種打罵等簡單教育方式下的孩子自控力差,當著家長的面老老實實,一離開父母就如同脫韁的野馬,加上在家中找不到溫暖,容易與社會上的不良分子結伙,甚至走了犯罪的道路。
教育孩子如同"大禹治水",宜"疏"忌"堵",對孩子出現的問題需要堵,但更需要導。中學生正處于人生的第二次"斷乳期",逆反心理比較嚴重,家長的種種管束如嘮叨、愛打聽行蹤等,常使他們感到心煩。長此以往,孩子與家長就服對立情緒,有了沖突與磨擦。家長應樹立正確的"孩子觀",把孩子當作朋友,尊重他們的人格和自主精神,多給孩子一些"自由度"。孩子在寬松和諧的氣氛中生活,感到自己的獨立要求得到理解,就能和家長格外親切,兩代人的感情就會得到協調,雙方以一種平等的方式交流思想。切忌采用打罵等簡單的家教方式。打罵會使孩子形成雙重人格,孩子怕挨打就會編瞎話,久而久之,孩子易養成說謊的毛病。家長應講清道理,讓孩子知道為什么受懲罰,使他們心服口服,甘愿受罰,有資料表明,愛護關心孩子與通情達理的父母培養出的兒童善于處理各種沖突,對自己充滿信心,能正確對待自己的得失,很少有嚴重的心理障礙。家長應多給孩子一些肯定,人都是渴望得到贊揚的,得到贊揚后,人的心情舒暢,信心倍增,他會喜歡給他贊揚的人,喜愛做給他帶來贊揚的事。
誤區二:"兒子,別那么傻,這本你爸從北京買來的資料不要帶到班上去,給同學們看了,你考試就得不到第一了。"——教孩子不正當的"競爭"意識 。
有句話說得好:"體育不好是殘品。智育不好是次品,德育不好是廢品。"素質教育的首要任務是提高道德素質。家長要改變"重智輕德"的傾向,認識到德育的重要性。培養孩子高尚的思想情操,勝過任何物質財富。家長是孩子最接近的榜樣,不論家長本人的品德修養如何,孩子都把他們看作榜樣而予以模仿。家長不應把社會中的不正之風帶到家庭中去。家長要將正確的競爭觀滲入家庭教育中去,一方面要鼓勵孩子與能人、先進人物較量,正確對待勝負,另一方面要教育孩子懂得只有有益于社會進步的競爭才是道德的,必須憑借自己的真實本領取勝,不能采取不道德的手段來取得暫時的領先。學生有正當的"競爭"意識,是件好事,有利于破除中庸思想,發展學生的個性和提高社會生存能力。但上述那位家長教育給孩子的"競爭"意識,恐怕就會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一塊絆腳石。現代社會分工更細,沒有一項高科技成果是能靠哪一個人獨立完成的,知識經濟時代更需要團結合作精神。
誤區三:"為了你讀重點,我們都省吃儉用,你再學習不好,怎么對得起這些錢呀!"——激勵孩子的辦法比較消極。
隨著擇校生增多,出現了很多不良現象。常出現這樣的現象:每逢開學,一些重點中學的校長辦公室、教務處里擠滿了家長,原來他們是在為其子女花高價辦理借讀手續。某些家長常拿這樣的話來刺激孩子:"為了你能讀重點,家里可是負債累累,你再學習不好,怎么對得起這些錢呀!"家長的初衷是好的,是想讓孩子懂得父母的用心良苦,以激勵他們努力學習,但這些話會給孩子幼小的心靈投下多么大的陰影啊!一些學生在成績達不到家長的要求時,自信心受到打擊,長期這樣下去易患精神憂郁癥,甚至產生輕生念頭。學生的作文中常流露出諸如此類的壓力,思想包袱非常重。
因此,家長應以正面鼓勵為主,不要總是拿經濟問題給孩子過多的壓力。要樹立孩子的自信心。"誰笑到最后,誰笑得最好。"一時的失誤并不能說明孩子的智商和能力就差,要允許孩子犯錯。在西方,年輕人被認為是"擁有犯錯誤的權利"的人。孩子入學成績偏低,說明學習基礎還是比較薄弱,難免有跟不上的苦惱,家長應從孩子的實際出發,幫助他(她)一起找原因,樹立自信心,并告訴孩子:"你能行!"家長是孩子最親密的人,如果連父母都不想信他,他還有自信嗎?這樣的例子不少,有同學在家長的鼓勵和幫助下,克服了種種困難增強了自信心,成績由入學的倒數第二名提高到畢業時的前五名,如愿以償地考上了重點高中。另一個卻心理負擔過重,不能繼續正常的學習,不得不休學在家。對比兩者,就知道自信心對于一個人的發展是多么重要!樹立自信心也是培養孩子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的催化劑。其次家長對孩子應做出恰如其分的要求。
如要求過高,超過了孩子的天資或其他主客觀條件,良好的愿望難免會落空,家長為此會作出一些不近人情的行為。在這方面,發生的悲劇還少嗎?夏斐之死令人痛心,徐力殺母更是值得深思。不少家長認真分析孩子的智商、學習基礎等主客觀條件,對孩子做出了恰如其分或比較符合客觀實際的發展目標,而且按照孩子的成長規律及實際情況不斷為其制定新的發展目標,并提出合理要求,做到既嚴格要求,又耐心說服;既允許孩子犯錯誤,更允許孩子改正錯誤,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家長應采取恰當的激勵方式。可以換一種方式讓孩子了解到家中經濟的困難,父母掙錢的不易,從而在學習上更加努力,以報答父母的一片苦心。可以安排學生假期的社會實踐活動中陪父母上一天班或做一天家務,了解父母工作的辛苦、家務活的繁重,并要求學生寫出切身感受,讓同學從中懂得今天能坐在教室里聽課,是多么來之不易,對父母也不再要求這,要求那了,還會與父母分擔憂愁,在節假日勤工儉學,以補貼家用,同時在學習上更加刻苦。這樣做,比單純的說教效果要好得多。
誤區四:"孩子成績不好,花錢請家教,成績就會上去了。"——不遵循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
家長們雖然重視子女的教育,卻不甚了解他們的身心發展規律,往往得不償失。孩子成績不理想,父母便不惜重金為其請家教,甚至專人輔導。家教確實會使某些孩子成績提高很快,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不良后果,這是家長們萬萬沒想到的。學生因晚上家教時間占用過多,老師布置的任務只有拖到很晚才能完成,因而睡眠不足,上課打瞌睡,沒有聽懂,再請家教補,造成一種惡性循環。適當補缺補差是可行的,但如果長時間地請家教,只會導致孩子的依賴心里,上課不認真聽講了,心想反正有家教輔導,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俗話說:"欲速則不達。"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一味地強化、灌輸只會使學生被動地接受,從而產生厭學情緒。對于這類學生的家長,首先向他們解釋課堂45分鐘的重要性,如果課堂上沒有認真聽講,課后兩個小時補不回來。其次睡眠不足會影響孩子的生長發育。青少年階段是身體發育的關鍵時期,這時如果不注意勞逸結合,會導致體質下降,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并且向他們建議適當減少家教。誠然,對一些薄弱學科適當補缺補差是可以的。要注重培養孩子的自學能力,課后有不懂的問題可以主動請教任課教師。今后的學習道路還很長,而且到了大學、研究生學習階段,主要靠自學,如果在中學不培養自學能力,進入高等院校學習后,也會感到極不適應。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的效果取決于學校和家庭影響的一致性。如果沒有這種一致性,那么學校的教學和教育的過程就會像紙做的房子一樣倒塌下來。"總之,家庭教育要與學校教育相協調,若脫離學校教育另搞一套,就會造成極大的浪費,又會使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兩敗俱傷。家庭和學校作為兒童教育過程的兩種主要的教育力量,如果能相互支持,形成合力,就會推動教育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