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1-06-14 16:18:42作者:admin2
一、關于國民素質的內涵和意義
說起"國民素質",不禁想起那一群圍觀同胞被日軍槍斃的魯迅同齡人。當然,百年奮爭之后,我們不再是任列強蹂躪的民族了。不過,山雨欲來的全球化競爭依然有一種你死我活的味道,談國民素質總是免不了一種憂患意識。
毋庸置疑,國民素質、國民教育、分數、能力這些基本范疇的確是有聯系的。魯迅先生的一句話涵蓋了所有這些范疇。魯迅這樣描述日本同學歧視華人的心理;"中國是弱國,所以中國人當然是低能兒,分數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引自《滕野先生》〉今天,我們已是有著輝煌成就的發展中國家。只是,分數和能力這兩個看似簡單的概念在困繞著我們的教育界,也是我們作為學生終日追求的,它影響到我們的繼續進步。
讓我們先從素質說起。 《管子·水地》里有:“......準也者,五量之宗也:素也者,五色之質也:淡也者,五味之中也。是以水者對物之準也,諸生之淡也,非得失之質素也。”
這里,作者以 “準”、“素”、“淡”為例,論證水是萬物不可或缺、無所不在的基本成份。那么,"素質"指的就是所有顏色的共同基本成份。稍加引申," 素質教育"指的應當是通過教育提高或增進受教育者的某些"基本東西"。
到底什么是"基本東西"呢?
一方面,相對于無限豐富的實際生活,教育總是有限的,總是針對基本東西的,從這個意義來講,教育莫不是關于素質的,因而"素質教育"有點同語反復:另一方面,受教育者最"基本"的“質”莫過于他們的先天天賦了,而后天教育是無法提高先天天賦的,后天教育只是給天賦以發展的機會。所有好的教育又莫不如此。《自知錄.教官》說“………師范如此,雖有英才美質,何由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