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讓幼兒學會穿脫衣服的方法。
2.培養幼兒自理能力,增強自我服務和幫助他人的意識。
[活動準備]
故事《秋克的故事》,衣服(開衫,套頭衫)
[活動過程]
" />
更新時間:2021-04-13 20:10:09作者:網絡
[活動目標]
1.讓幼兒學會穿脫衣服的方法。
2.培養幼兒自理能力,增強自我服務和幫助他人的意識。
[活動準備]
故事《秋克的故事》,衣服(開衫,套頭衫)
[活動過程]
一、導入
1.教師講述故事——《秋克的故事》
2.師幼共同討論,認為秋克的做法不對。
3.鼓勵幼兒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學習自己解決遇到的問題。
4.教師提出問題:“穿脫衣服應該自己做還是需要他人幫助?”
5.今天我們學習如何穿脫衣服。
二、學習穿脫衣服的方法。
1.教師展示衣服(開衫),帶領幼兒認識衣服的領子,袖子,扣子,底邊和衣服的里外。
2.教師展示穿脫衣服的方法。(邊示范邊講解)
1)穿開衫“蓋被子”就將衣服頂在頭上;“小老鼠出洞”兩只手分別從袖筒中伸出來;底邊對齊扣扣子(從下到上)。脫開衫;“解扣子”“小老鼠出洞”衣服放平整。
2)穿套頭衫:“寶寶鉆進大洞洞,腦袋鉆進中洞洞,小手伸進小洞洞”;兩手抓住衣服的邊,將頭套進衣服內。脫衣時,“小手出小洞洞,腦袋鉆出中洞洞”,整理好衣服。
三、穿衣服比賽
教師在每位小朋友的小椅子上分別放一件套頭衫和一件開衫,請幼兒跑到小椅子旁邊迅速穿衣服,先穿完的小朋友舉手示意教師,然后教師讓大家說一說哪個小朋友穿衣服方法正確?哪個小朋友穿得最整齊。
四、游戲:《我來做媽媽》
1.把幼兒分為兩組,一組做“媽媽”,一組做“寶寶”
2.進行“媽媽”為“寶寶”穿衣服的游戲。
3.轉換角色游戲重新進行。
[活動延伸]
1.平時指導幼兒正確穿脫衣服。
2.在娃娃家投放娃娃和符合節令的衣服,讓小朋友扮演“爸爸”或“媽媽”,幫助“孩子”穿脫衣服。
3.請家長指導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學習獨立的穿脫衣服,能夠將衣服穿戴整齊。
[活動反思]
1、經過教學活動和平時的引導,幼兒都能主動的自己穿脫衣服,有部分幼兒穿的不整齊,今后家園配合,逐漸提高。
2、穿衣訓練,使幼兒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習慣,提高了他們的自理能力;同時,特別是游戲《我來做媽媽》,滲透幫助他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體驗做媽媽的辛苦,從而產生不再麻煩媽媽的想法。
附:秋克的故事
秋克要去看外婆,媽媽怕他肚子餓,在他口袋里放了兩個煮雞蛋,讓他在路上吃。
走了一會,秋克的鞋帶散開了。他走回家,叫媽媽幫他系上,系好鞋帶,跨著大步走了一會,秋克想起該吃雞蛋了,有走回家,叫媽媽幫助剝雞蛋。吃了雞蛋,秋克大步走過電影院。嘩!下雨了。秋克沒帶傘,又回家去拿。
媽媽幫秋克換上干凈的衣服,撐著傘在路上走著。沒過多久,雨停了,太陽出來了。秋克抬頭看天空,腳一滑,又摔倒了,秋克爬起來,一陣風似的跑回家:“媽媽!我在外婆家樓下摔倒了!”
[設計意圖]
陽春三月好天氣,這個季節孩子入園、離園時需加外套。我班大部分孩子沒有積極主動自己穿脫衣服的意識,而是需要老師或家長幫助;個別孩子吃飯需要老師喂;鞋子穿不好……。他(她)們的年齡四周歲左右,應該培養他們自理能力,教育他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