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4-12-27 11:56:03作者:佚名
在15000公里之外的中國,一個名叫崔健的年輕人找到了自己的生活方式。他正在錄制自己的首張專輯《搖滾新長征》,這也是中國搖滾音樂史上的一張開創性專輯。
改革開放的步伐快速推進,喇叭褲、蛤蟆鏡、可口可樂等新事物不斷涌入中國。這些東西承載著各種可以改變社會面貌的潮流文化。
在那個不夠開放的時代,中國男人普遍留著平頭短發、側分頭發。當越來越多像崔健這樣留著齊肩發的年輕人從身邊走過時,香港一家美容行業培訓機構Monita注意到了這一變化,迅速將學校面向內地市場開放——從而拉開了中國美發培訓的帷幕。
三十年后,當我們已經習慣了繽紛的發色和光怪陸離的造型時,值得追問的是,這場從無到有的潮流風暴是如何過去的?
“制造”發型師,崇尚科技的時代
中國美發行業的發展是中國社會發展史的濃縮版,基本遵循馬斯洛從無到有、從現有到卓越的需求理論。
美發培訓的前20年基本上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1、為美發行業提供人才
1996年,15歲的王童輟學了。和大多數年輕人一樣,他懷揣著城市夢想,從浙江來到上海與親戚團聚。
隨著社會的開放,服務業的人才缺口越來越大,城市向許多像王童這樣的輟學青年敞開了大門。
據上海市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1990年至2000年,上海人口增加339.58萬人,增長25.5%。人口普查組表示,總人口規模擴大的主要原因是流動人口規模不斷增加。
大批年輕人進入大城市追逐夢想。由于學歷較低,不愿長期從事重體力勞動,學習美發成為熱門選擇。
在莫尼塔的帶動下,東青、尚藝、文峰、永琪等培訓機構紛紛涌現。臺灣人謝泰豐和樓泰豐創辦了日式美發培訓機構——富康美容美發學校。
后期網校頭條,富康學校還整合了1000多家理發店,打造了美發品牌“聚星”,形成了培養人才、使用人才的產業鏈。
現階段,美發培訓向行業輸出了大量的發型師,推動美發行業完成從無到有到追逐潮流的轉變。
2. 提高發型師的技能
2000年至2010年,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增長7.73%,從業人員從1.98億人增加到2.6億人,增長31.3%。
經過近十年的發展,美發行業已經完成了早期積累,競爭也開始加劇。加之2007年金融危機的影響,租金已成為發廊的第一殺手。許多發型師從一線城市回歸,到三四線城市創業、開店。
為了支付高昂的租金,吸引更多顧客進店辦卡,發廊老板認為,發型師的技術必須提高。由此,技術培訓登上了歷史舞臺。
技術學校有兩種類型。其中以沙宣為代表。他們堅持“在不脫離原有原則的情況下永不改變”:無論時尚潮流如何變化,最基本的發型修剪永遠是有用的。他們的主要教學內容是常規發型的打磨和基本技巧。
潮流文化既是美發行業的恩人,也是敵人。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時尚文化的傳播,中國美發行業迅速騰飛。但從2000年開始,隨著日韓文化的流行,年輕人開始追求夸張的造型。傳統的發型和基本技術正在逐漸失勢。
在王童看來,華松曾經是美發師的技術殿堂,每個發型師都想去華松鍍金。盡管沙宣已經沒落,但王童仍然認為那是發型師的美好時代,因為他第一次意識到“發型師不僅僅是理發師,更是以美為基礎的造型師”。
沙遜日漸式微,浮夸之風甚囂塵上。
這時舞臺上出現了另一種老師。他們在領獎臺上大展身手,手中剪刀飛舞,吹風機成為技術表演的道具。最終,他們創造了各種前衛、夸張的造型。
“這些太高級的款式賣不出去,就算我找人免費試穿,人家也不愿意去。”一位發型師告訴美容行業新緯度,剛入行時,他的工作就是在街上尋找模特,邀請她們免費嘗試新造型,但除了18、19歲的社會青年,沒有人愿意嘗試。 。
經過20年的鉆研,技術已經開始成為行業的瓶頸——在日韓文化背景下,技術要么過時,要么過于新潮,在發型師眼中,并不是他們所需要的。
美發師紛紛把目光投向海外,掀起了一股出國留學熱潮,希望能在彼岸學到頂尖的技術。然而,這注定是一個錯誤的期望。新的歷史即將到來,讓行業重新審視技術的價值。直到他們發現美發需要技術,但不僅僅是技術。
“除了技術以外什么都教”的時代
易精美發學院創始人劉星還記得在日本留學時,一位日本發型師對他說過的話,“其實中國發型師的技術并不差,只是審美不好。”
事實上,中國的發型師也逐漸意識到這個問題。經過在日本和歐洲的實地觀察,一些嗅覺敏銳的美發師意識到美學和潮流文化對于美發的重要性。
2013年,高陽和四位合伙人放下技術和服務,讓潮流文化引導品牌發展,創立了美發品牌3AM。五年后,3AM營收突破3億元富康美發學校,成為時下最受歡迎的護發品牌。
3AM的成功是因為他們滿足了熱衷于潮流文化且敢于嘗試的顧客的需求,為顧客提供了另類的美。
現在,3AM已經建立了自己的培訓學院。高陽告訴美容行業新緯度,在3AM的培訓體系中,“除了技術,什么都教”,包括攝影和其他看似與美發沒有太大關系的技術。
除了審美的變化,技術如何落地也是目前美發培訓面臨的問題之一。
劉星14歲進入美發行業,從理發店的洗頭工逐漸成為發型師,后來轉型到店面管理培訓。
在培訓過程中,他發現了一個現象:所有的發型師都喜歡交流技術,但技術好的發型師不一定是最賺錢的。
“發型師面臨的問題不是他們不懂技術,而是他們不知道如何讓技術變得更有價值。”為了讓學生能夠把學到的發型賣掉,有效提高收入和店鋪業績,他將易經學院與頭發的價值可以概括為四個字,“賣發型的人”。
易經的培訓分為四大板塊:技術、思維、執行、業務。這項工作的很大一部分是改變發型師的思維方式。 “員工應該意識到炫耀技術是錯誤的,而應該以客戶認可為標準。”劉星說,“真正有價值的技術是你賣198塊錢還有客戶,而不是你覺得這個技術有多偉大。”富康美發學校,但只能收費38元。”
發型師文龍擁有17年的行業經驗。他先后聯系了華松、日本、韓國等培訓機構。總體感覺是“很多培訓細節太少,很模糊”。他希望未來的培訓機構能夠根據顧客的頭型和發質來設計發型,“讓發型師改變思維,而不是模仿”,他告訴美容行業新緯度。
高陽的觀點更加激進:“未來只會剪頭發的發型師才應該叫理發師。真正的發型師是設計師,他不僅懂得剪頭發,更重要的是懂美學,可以拍照,可以給顧客一個全新的發型。”經驗。”
培訓細分驅動美發行業變革
和劉星一樣,連偉也在14歲時離開家鄉到上海打拼。
做了十幾年發型師后,三年前回到家鄉,開了3家發廊。多年來,他一直站在發型師的立場上,只想把頭發剪好。然而,他創業后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不知道如何經營。
最終,他決定關掉店,選擇做自己擅長的事情——現在擔任藝精美發學院的教育總監。
文龍告訴美容行業新緯度,從業17年,他學到的東西太復雜了。現在我想簡化訓練方向,比如一次只學習一種發型或方法。
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這一理論不僅影響發型師,也影響美發培訓行業。
雖然從業者的培訓目標都是技術落地,但為了鞏固競爭優勢,仍需差異化。
品類細分是正在經歷的行業變革。
歸根結底,美發是一門技能。誰的技術好,誰能抓住客戶,誰在培訓市場上就更有說服力。因此,一場以技能為基礎的教學革命正在沖擊著原有的培訓體系。
以染燙為例,不少在行業內頗受歡迎的個人和店鋪逐漸成為深受發型師青睞的教育實體。
燙發
每年取得500萬元的成績,其中燙發200萬元以上。最多,她90%的客戶都會選擇燙發。
她就是燙發訓練場上非常受歡迎的EVA。
與其他培訓機構不同,伊娃并沒有開設自己的培訓機構。而是通過媒體平臺進行線上推廣,然后通過視頻教學或預約線下課程進行授課。
通過多年的一線工作經驗,Eva提出了燙發的“四種菱形”、“五種輪廓”等理論,深受發型師學員的好評。
染發
除了3AM培訓學院之外,位于寧波的IDOL PLUS學院也是該賽道的佼佼者。
受到日韓文化的影響,IDOL PLUS在色彩和技法上都帶有很深的日韓印記。其教育總監周伯鈞是2016年資生堂創意色彩全國冠軍,專注于日本技術。
與大多數培訓機構不同,IDOL PLUS在寧波開設了兩家沙龍。這拉近了教育企業與市場的距離,其課程也能對癥下藥,讓發型師“學之有用,用之有效”。
偉哥教育創始人偉哥將脫離技術改進的培訓機構定義為“實用學校”。實踐派學校的特點是對市場非常敏感,教消費者需要的東西。 “與其他培訓機構相比,不能說美觀度更好,但其商業化能力確實更強。”薇薇告訴美容行業新緯度。
作為美發產業鏈的上游環節,美發培訓市場的變化必然意味著美發沙龍業態的變化。
從發廊運營角度來看,偉哥認為關鍵詞是“替代”二字——行業正處于又一次更新的前夜。舊的經營方式依然存在,但行業已經看到了新渠道的曙光。
在舊世界,發廊的定位不夠清晰,缺乏留住顧客的閃光點。他們必須依靠儲值和會員資格才能生存。以下三類商店找到了突破口,讓他們有機會打開新世界的大門。
1. 時尚
以3AM為代表的沙龍緊密關注敢于嘗試、追求時尚的年輕顧客的需求。他們把門店打造成打卡地,成為追求時尚的顧客的首選。
2. 整合組組長
鄭州阿陽私人定制發廊和上海卡爾發廊就是這一類別的代表。他們的特點是,當其他店開始利用抖音、小紅書來吸引流量、豐富自己的品牌屬性時,他們卻聚集了業內頂尖的發型師,不斷強化自己的技術標簽。
3、單品突破群體
當很多品牌精益求精、精益求精的時候,堅守小陣地,輸出“把小事做到極致”的品牌文化也是一種競爭策略。以染發聞名后,3AM順勢推出染發膏等染發產品和培訓學院,在不拓寬染發賽道的情況下實現深度突破。
諸如Wash Your Hair、Instant等專注于護理和造型的垂直品牌已經出現,這將成為未來的一大趨勢。
三十年前,搖滾樂等流行文化的進入刺激和推動了中國美發行業的誕生和發展。三十年后,文化和需求極其多元化,引導美發行業的人只有用專業服務滿足顧客多樣化需求的發型師,以及開始回饋行業的培訓機構創始人。
“從做人到做事,美容行業給了我很多。”劉星說,他不僅通過美發賺錢養活自己,還開了自己的店。現在是時候回饋這個行業了。我們要讓發廊更加專業,讓發型師成為受人尊敬的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