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1-11-21 17:43:18作者:admin2
從2017年秋季學期起,全國數百萬就讀于起始年級的小學生和初中生將開始使用“教育部編義務教育教科書”,現行的“人教版”、“粵教版”、“蘇教版”、“北京版”等版本教材將逐步被取代,德育、歷史和語文3個科目最終將實現統編版。新版語文教材格外重視引導讀書,“專治”目前教學中少讀書不讀書的問題。“語文”新在哪?1.選文的變化有一個變化非常明顯,就是傳統文化篇目的增加。小學一年級開始就有古詩,整個小學6個年級12冊共選古詩文132篇,占所有課文選篇的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平均每個年級20篇左右。初中古詩文選篇124,占所有選篇的51.7%,比原來的人教版也有提高,平均每個年級40篇左右。體裁更加多樣,從《詩經》到清代的詩文,從古風、民歌、律詩、絕句,到詞曲,從諸子散文到歷史散文,從兩漢論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錄。革命傳統教育的篇目也占有較大的比重。“部編本”語文教材的總主編、北京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溫儒敏介紹,“部編本”語文教材不是對既有同類教材的顛覆,而是“守正創新”,吸收既有各種版本的優點,更加強調遵循教學規律,也更有效地提升語文素養。同時,他還特別否認了魯迅在中小學課文中“大撤退”的說法,小學我們選擇了2篇,如《少年閏土》,初中選擇了6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等。2.小學一年級先認字,再學拼音過去都是一年級剛上學就學拼音,然后再用拼音去認字。這回改為把拼音學習推后個把月,先認一些漢字,再學拼音,而且邊學拼音邊認字。這個改變體現一種更切實的教學理念。要的是孩子們對漢字的原初感覺,“第一印象”不是字母abc,而是漢字“天地人你我他”,溫儒敏教授特別提出,這個順序的改變是別有意味的:把漢語、漢字擺回到第一位,而拼音只是輔助學漢字的工具,不是目的。同時,還有一個考慮,是幼小銜接,放緩坡度。把拼音學習推后一點,能減少他們的畏難情緒。3.采用全新的雙線單元結構體例教材結構上明顯的變化,是采用“雙線組織單元結構”,按照“內容主題”(如“修身正己”“至愛親情”“文明的印跡”“人生之舟”,等等)組織單元,課文大致都能體現相關的主題,形成一條貫穿全套教材的、顯性的線索,但又不像以前教材那樣給予明確的單元主題命名。同時又有另一條線索,即將“語文素養”的各種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語文知識、必需的語文能力、適當的學習策略和學習習慣,以及寫作、口語訓練,等等,分成若干個知識或能力訓練的“點”,由淺入深,由易及難,分布并體現在各個單元的課文導引或習題設計之中。4.新教材專治“不讀書”的通病“部編本”語文教材在這方面想了許多法。比如,小學一年級就設置了“和大人一起讀”,意在和學前教育銜接,一開始就引導讀書興趣。小學中高年級幾乎每一單元都有課外閱讀的延伸。初中則加強了“名著選讀”,改變以往那種“賞析體”寫法,注重“一書一法”,每次“名著選讀”課,都引導學生重點學習某一種讀書的方法。激發興趣,傳授方法,是“名著選讀”設置的改革方向。如瀏覽、快讀、讀整本書、讀不同文體,等等,都各有方法引導。多數課后思考題或拓展題,也都有課外閱讀的提示引導。5.增加精讀和略讀兩種課型的區分度“部編本”語文教材加大了精讀和略讀兩種課型的區分度,初中教材改“精讀”為“教讀”,“略讀”為“自讀”。教讀課設計比較豐富,有單元導語,預習,思考探究,積累拓展、讀讀寫寫。新教材格外注重往課外閱讀延伸,建構了“教讀”—“自讀”—“課外閱讀”組成的“三位一體”的教學結構。“部編本”語文教材更加重視多種閱讀方法的教學。以往語文教學比較偏重精讀,扣得很死,雖然有用,但這是很不夠的。比如默讀、瀏覽、跳讀、猜讀、比較閱讀、讀整本的書,等等,以往教材與教學都較少關注,結果是多數學生只會精讀,只會考試,而閱讀速度很慢,也不曉得運用各種不同的閱讀方法。部編教材在多種閱讀方法的教學上,是增加了一些分量的。和以前的課本的確不一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