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1-08-29 14:14:28作者:admin2
時常在網上看到有教師的抱怨文字、聽到他們的吐槽聲音:自己身處教學一線崗位,既擔任主要課程的教學、每周近二十節課,又干班主任,工作量滿負荷,職稱和工資待遇卻很低。而許多老教師處于教學次要或輔助崗位,工作較為輕松自由,卻有著高職稱,享受著高工資待遇。對此,他們感到心理不平衡,抱怨待遇不公,認為有違按勞分配原則。筆者認為,這種認識是片面的,是對按勞分配的曲解和誤讀。
教師的工作性質決定,教師的‘’勞‘’,集中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教師是腦力勞動者,他們的付出有時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是隱形勞動。他們消耗的不單是體力,更多的是精力,而給他們帶來的卻是身心疲憊、慢慢憔悴和衰老。有人說教師的平均年齡只有五十九歲,這說法有點夸張,但遠遠達不到國人七十五歲的平均壽命,卻是不爭的現實。
其次,教師的精力和付出,主要來源于他們的知識積累、經驗總結和創新思維。如同石蠟鑄成蠟燭,再慢慢點燃,照亮別人,燃燒自己。
再是,教師工作是個良心活兒,不像工廠的計件產品,所以難以按天按月考核。表面上看,教師的工作量集中在中青年時期,但整體上看卻貫穿一生。年輕時一線任主課、兼職多、工作量大,消耗的主要是體力;老來傳幫帶看似輕松,消耗的卻是精力、儲備和心血。作為教師,都要經歷這么一個年齡階段和工作過程,不可孤立或割裂看待,不能以一時一事或三年五載論英雄。因此,教師的勞動或工作量帶有長期性、綜合性和復雜性。
教師的勞動考核,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索,形成了以學歷知識水平為基礎、以教齡長短為資歷、以教育教學貢獻為目的、以改革創新為引領、以師德人格為灌頂的職稱評價機制,是目前較為公平合理、實事求是、符合教師職業特點的制度。教師職稱制度實施多年來,對于調動教師工作積極性,穩定教師隊伍,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振興教育事業,發揮了不可磨滅的歷史作用。任何貶低和否定的言論,都是不負責任的!當然,在職稱評審過程中,也出現了某些人為的偏差和問題,甚至存在不正之風,但這并不是制度設計的初衷,是執行中的問題,只能在實踐中不斷改進和完善。
關于教師的收入分配問題,基于上述分析,教師的工資待遇與職稱掛鉤就顯得合情合理了。為了彌補職稱級別與工資多少直接掛鉤帶來的過大差距,新增加了績效工資和臨時性創新評優獎勵等,就充分照顧到了一線骨干教師的實際工作量,鼓勵爭先創優等。應當說,教師職稱制度和補充政策措施的綜合運用,已經從整體意義上實現了教師工作的按勞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