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2-02-05 22:03:11作者:佚名
遼寧省通過建立各教育主體良性互動關系,變革教育治理方式,在增強教育系統穩定性的基礎上,構建了政府、學校、社會依法共同參與的教育治理新體系,促使教育在自我創造中不斷產生內生動力。
學校、家庭、社區三方織就了社會生活、學習的教育關系網。遼寧以家校社聯動為切入點,積極推動學校教育向社會開放,全省成立了縱橫銜接、上下聯動的家庭教育領導機構和工作網絡,建立了省、市、縣、校四級家長學校工作網絡,并以課題方式深入開展家校社共育研究和實踐工作。目前,遼寧省已建成家庭建設研究中心11個、家教家風實踐基地47個、城鄉社區(村)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示范站(點)1072個,基本實現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城鄉全覆蓋。
以沈陽市沈河區為例,作為全國家庭教育實驗區,為了健全家校社共育組織機構和服務網絡,2017年,成立了全國首家區級家庭教育學校。并將區家庭教育學校設為區級總校,在全區中小學、幼兒園成立分校,創新構建了區級整體統籌、社區融合普及、學校重點安排、年級計劃推進、班級具體實施的五級家庭教育聯動模式。家校關系變了,家校共育才能真正發生,孩子笑容綻放的背后是每一位教育重要他人的共同努力。
如今,為了進一步健全家校社共育機制,沈河區已將家庭教育學校升級為“盛京家教文化館”,“睦鄰學習圈”成為沈河區家庭教育工作創新發展的切入點和突破口。沈河區在全區成立了11個睦鄰學習圈,通過“學校放假社區開學”等活動的開展,學校和家庭、社區和家庭、學校和社區不同主體間的情感呼應、精神同頻,使彼此互助、共建、共享的學習、教育、交流自然而然產生。“睦鄰學習圈”讓陌生變為熟稔,讓疏離變為親切,讓愛在溫暖間傳遞。這種良性的教育互動,重新定義了不同于傳統社會的新的社區學習形態,家校社共育的現代性場景拓寬了教育的內涵和外延,一種全新開放的未來社區學習方式在探索中漸成雛形。
聚集教育領域重難點問題,以開放的創新紓困與解題
如果家校社聯動是教育向外開放的話,教育的內部開放,則是區際、校際、城鄉之間教育關系的協調和再造。面對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資源的急迫期待,以及區域教育發展不充分不平衡等問題,結合全省經濟發展現狀,遼寧省充分認識到單純依靠加大投入來擴大優質教育資源供給還存在較大困難,解決優質教育資源不足等問題的出路,只能積極借鑒先進經驗向內挖掘。
遼寧省把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作為當前工作的首要任務,積極尋找破解路徑,更加關注資源調配、教育關系聯結、教育要素流動及吸收,并通過義務教育集團化辦學模式的改革創新,充分發揮優質教育資源的輻射帶頭作用,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的覆蓋面。